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在这时间的长河中也孕育了无数的经典文化,壮族嘹歌也是历史长河中所激起的一个绚烂的浪花。如今,壮族民歌已经走过了无数的日夜,并经过先人的不断的改进,形成了如今这种脍炙人口的表演方式,并且在右江流域广为流传。壮族民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历史记录的一个载体,更是伟大先人智慧的结晶。本文就是对壮族嘹歌在右江流域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嘹歌是壮民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嘹歌歌唱起来声音婉转嘹亮,极富有韵律美。嘹歌中蕴含着大量的物象,这些物象饱含着真挚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从而构成了富含深意的审美意象,同时嘹歌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率真的人性关和对爱情的朴质情感。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宗教信仰,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山歌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广西壮族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的意识形态烙印。嘹歌形象地记录了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6.
周晓雯 《文教资料》2011,(11):100-101
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的民族性格活泼,热情,能歌善舞。本文从嘹歌产生的背景、嘹歌的语言特点、嘹歌的音乐特点、嘹歌的演唱方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8.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卷轴,对壮族嘹歌传承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审视并把握了在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中壮族嘹歌音乐传承的文化功能和发展脉络,从传承途径、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研究壮族嘹歌在文化转型后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女性在壮族民歌的传承,尤其是在嘹歌的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叙述平果县一位普通的民间歌手——农美英的唱歌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民歌传承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1):160-16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研究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为壮族嘹歌和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壮族嘹歌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文学价值较高.活用熟语、妙用隐喻、巧用衬词等文学语言修辞手段是提升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西平果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壮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壮族传统的倚歌择配习俗的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给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探讨新的传承模式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3.
《平果壮族嘹歌》的英译对弘扬壮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然而此书的译介传播效果并不佳.文章基于哈罗德· 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方面分析《平果壮族嘹歌》在译介传播上的得与失.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讨民族典籍译介有效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壮族传扬歌是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的总称,它是壮族人民道德哲学思想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的伦理教科书。壮族传扬歌凝练生动,勒脚歌的演唱模式,一唱三叹,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同时多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使传扬歌形神兼备、丰富多彩,这与壮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壮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以及勤劳质朴、宽厚容忍的淳朴道德观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党宇娜 《家教世界》2013,(9X):258-259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6-P268)嘹歌是壮乡人民千百年酝酿出来的文化艺术产物,本文以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特点研究为着眼点,分别从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的背景、曲调、语言、声腔以及曲式五个方面来探寻壮族平果嘹歌女生声腔演唱的审美要求,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探究其精髓,为研究少数民族声乐唱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壮族民歌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择取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以《平果壮族嘹歌》原文和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原文与英译文之间的转换,探讨译者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获得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的长存。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5):15-16
本文以壮族嘹歌文化为例应用"艺术生态壁龛"概念,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及保护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