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薇依:“亚萍克星”的游子情 27岁的唐薇依继续保持着她“鼎盛”时期的风格:爽爽朗朗,和气大方。回想几年前,她手握着怪异的“歪把横拍”在国内战绩不俗,成为一名公认的靠秘密武器起家的新星。她的秘密武器就是斜柄球拍(又称歪把拍儿)。仗着这一优势,90年~92年,邓亚萍多次输给她,她也就被称为“邓亚萍克星”。因此也就有懂行的球迷极为担心:若是世界大赛比如奥运会上邓亚萍再遇到一个唐这样的人物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在1998年底的曼谷亚运会上,独得四金的乒乓球女选手王楠称得上是中国代表团里最耀眼的明星,在今年2月王楠终于打破了女乒“大姐大”邓亚萍长达8年的“垄断”,登上了世界排名首位的宝座。第45届南斯拉夫世乒赛前夕,笔者在河北省正定国际乒乓球训练基地采访了这位中国女乒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采访是在王楠去找队医按摩时进行的,王楠趴在床上,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回答我的问题。20岁的她显得很成熟很老练。) 记者:亚运会后你的知名度上升很快,很多媒体认为你已成为中国女乒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对此你持何种态度? 王楠:很多媒体称我已“超越了邓亚萍”,或是说“邓亚萍时代已经过去”,我自己可并不这样认为。我在素质上精神上与邓亚萍仍有差距,我这样说并非谦虚。亚运会不是奥运会,我们这些年轻选手要想达到邓亚萍的高度,还需要奥运会的检验和锤炼。  相似文献   

3.
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奥运冠军邓亚萍,在学业非常紧张的时候,却从英国回到北京,加盟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以专家的身份参加市场开发部的工作。2003年2月24日,邓亚萍走马上任,开始了她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的第一天。从运动员到博士生,再到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世界冠军邓亚萍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角色置换。一套优雅得体的黑色套装,加上一幅很斯文的眼镜,邓亚萍就这样出现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国内赞助商处的办公室、出现在记者面前。面对记者连珠炮似的“围攻”,邓亚萍不仅如在赛场般镇定自若,而且伶牙俐齿,一展去英国“充电”和转型后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刚与杨影打交道的时候,她才十 六、七岁,感觉这个小姑娘真是大方爽快。那时候她在国内乒坛已经小有名气了,在差不多同年龄的选手中,她是最出色的直板快攻手,曾经在一次全国比赛中战胜了邓亚萍,属于“少年得志”那一类选手。那时候,王楠因为七运会女单前8名的成绩而刚刚迈进国家队的大门。 六七年过去了,杨影果然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在世界大赛中担当重任,并且如愿获得了世界冠军。但是由于打法的原因,也由于性格的原因,杨影没有占住曾经属于她的国家队“第二把交椅”的位置,并一度陷于低谷,几乎不能自拔。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  相似文献   

5.
官松 《乒乓世界》2005,(4):48-49
十年前的1995年,是邓亚萍运动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个年份,她在自己国家举行的世乒赛上得到了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一扫前两年“海外兵团”给中国乒坛带来的阴霾。十年问,她经历了蝉联奥运冠军、告别世乒赛、读书、退役.参与申奥、毕业、任职北京奥组委开发部市场部等一系列“大事件”,并最终回到国家体育总局,在总局装备中心担任主任助理,来到了体育官员的角色上。  相似文献   

6.
在乒乓馆里长大的邓亚萍,捧着《新概念英语》迎来了1998年。过去十几年,每当新年钟声敲响,邓亚萍心中的祈祷只为一个目标:夺金牌。如今不同了,这位18个世界冠军加身的“乒坛皇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露出她一番新的心境。邓亚萍:对我来说,眼下是学习与训练同步,主要精力是放在学习上。我上学的事情是1996年打完奥运会就定下来了,后来为了准备44届世乒赛和其它的一些国际比赛,一直没有进校。直到去年参加八运会后,11月份才进入清华大学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目前读书学习对我更重要一些,打球虽然也重要,但一般的比赛不参…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特约记者夏娃报道:今年26岁的邓亚萍,4月15日将再次赴英国读书,在诺丁汉大学读一年至一年半时间的英语,力争完全通过“语言关”,然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在国外读一个硕士学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邓亚萍成为清华大学学生,并在1997年打完第44届世乒赛后进校学习。去年2月下旬,邓亚萍曾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英语。与上次去剑桥大学读书不同的是,邓亚萍这次“留洋”是国家教育部公派,学校是由清华大学联系的,由诺丁汉大学提供奖学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提供给邓亚萍每月400英镑左右的基本生活费,各方面条件都比邓…  相似文献   

8.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应朋友凡红的邀请去英国度假。凡红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体育史博士学位的女学者,在妇女体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凡红告诉我,在英国学习的邓亚萍不久前专程来这里与她探讨中国妇女体育问题,还讲了自己如何夺取世界冠军的故事,邓亚萍的奋斗经历和聪明干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先天失明的残疾青年,自幼酷爱体育。通过电波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积累了不少体育知识,被大家誉为体育“活字典”。所以,1995年被郑州经济广播电台聘为“一周体育综述”的节目主持人。“中国体育报”、“新体育”、“乒乓世界”等体育报刊常出现在妈妈手中,她几乎每天都要把这些报刊中的新闻、评论文章读给我听,使我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赛事,并熟悉了许多国内外著名运动员。乒坛皇后邓亚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常常被她为体育献身的精神鼓舞。邓亚萍说的“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获得超人的成绩”成了我的座右铭。渴…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2,(10):26-27
所有世界大赛对我来说都很难忘,我觉得在一些公开赛上自己打得也挺完美,遗憾的是国内的观众很少能看到这些比赛的转播,比如今年卡塔尔公开赛我对张怡宁的那场球,我认为自己发挥得很好,我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经过五局的艰苦奋战、邓亚萍终于以3比2击败陈静,蝉联奥运会女子单打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高兴地再次为邓亚萍颁发金牌。邓亚萍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在新闻发布会上,她两眼仍含着泪花,在回答各国记者的提问。 记者:邓亚萍小姐,你在被连追两局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第5局又为何打得那么顺手? 邓亚萍:其实陈静是一位水平很高的选手。谁胜一两局部是很正常的。主要是第3局我没能把她“咬住”,让她发挥了正手攻球的特点,第4局又未转过弯来。第5局开始,  相似文献   

12.
ouygof 《乒乓世界》2010,(8):144-144
1990年邓亚萍靠实力坐上了女单一号的位置,开始了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开创“一姐”品牌的历史。在此之前,我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姐”。  相似文献   

13.
李菊的最爱     
今年22岁的李菊已经有了15年的打球经历,这个江南一户普通人家的独生女,如今已是世界乒坛很有名气的世界冠军,在国际乒联的优秀选手排名榜上,李菊的名字近两年始终跟随在邓亚萍之后名列第二位。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位率直的姑娘讲了很多“最”深的感受。最难忘的一场比赛是第43届世乒赛女单比赛,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李菊在2比0领先于德国名将施特鲁泽的情况下,连败3局,痛失良机。“那次比赛我只有单打一项,特别想打好,第一局、第二局挤赢了,看到了赢球希望,我第三局有些保守,被尼科拼回一局,第四局手足无措,第五局又紧张…  相似文献   

14.
大凡体育运动,都是身高腿长者占优势,乒乓球运动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年方17岁的乒坛高手邓亚萍却对这一看法颇不以为然。如果有人与她争论,她还真有一套“奇谈”来对付。她认为,矮人胳膊腿儿短,在控制球的范围方面吃点亏,但看球的角度比常人低,机会球比较多。在她眼里,对手的每一个回球似乎都是机会球。很多球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起板,她大板一抡,击出的银球就会使对手手忙脚乱。邓亚萍的这一论点还真让人难以驳倒,因为她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邓亚萍身高仅1.49米,但已拥有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几项桂冠。邓亚萍虽然个头矮小,却有超过常人的灵敏的反应、刁钻的打法、上佳的心理素质。邓亚萍虽然年仅17岁,但却已有12年的“球龄”。正因为这些,邓亚萍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02,(10):28-29
很多人喜欢把王楠和邓亚萍进行对比,我觉得很难用简单的对比来评价她们是不是一样优秀,或者谁更优秀。 从技术上看,两个人风格不同。王楠瞩于稳中带凶,以柔克刚,后发制人。邓亚萍是快速凶狠,以速度制胜,先发制人。 从个性来看,两个人很不一样。邓亚萍对每一场比赛的胜负都看得很重,在赛场上总是表现得特别自信,当她比分落后时,她就一边盯着对手一边点头,那意思好象是在告诉对手我有数,这也是她的一种战术,给对手造成领先再多心里也没底的感觉。那种拼杀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往往从气势上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种必胜信念来自她比别人更艰苦的训练和更多的付出。她不仅对乒乓球技术钻研比较  相似文献   

16.
复苏     
《电子竞技》2010,(4):5-5
最近有很多好的消息。 邓亚萍在两会上提出的“支持电子竞技”的提案。虽然未必能给中国的电子竞技带来实质上的改变,但是至少已经引发了主流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以邓亚萍今日的身份和声望.她的态度自然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极大的份量。  相似文献   

17.
杨玛琍 《新体育》2007,(1):28-29
“推荐理由:“王一梅是中国女排在2006年世锦赛上的最大收获。”这话看上去不太合乎语法,但确是不少人的共识。虽然中国女排仅获第五名,但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出征世界大赛的王一梅,却让人眼前一亮,她几乎是“一夜成名”。”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邓亚萍负笈远行英国,在诺丁汉大学语言教育中心攻读英语。近一年的书窗生活,使原来那个乒乓斗士变了,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学子。 春节前夕的一个凌晨(北京时间),记者拨通了她在诺丁汉大学学生公寓的电话。电话那边,是邓亚萍清晰爽朗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一头飘逸的长发,一身得体的晚装,温文尔雅的谈姿……4月6日晚,回到原籍访问的乒坛名将邓亚萍,一改球场上风风火火的泼辣,一副十足的淑女模样。原籍湖南邵阳的邓亚萍,是第一次回乡访问。目前邓亚萍已在清华大学就读两年,她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语、历史、国际关系等课...  相似文献   

20.
把田、邓二人扯到一起似乎不太适合,其实,在某些地方他们却有相似之处。邓亚萍的故事可能许多人并不陌生。少年队成绩出众,可是,省队选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入选了,偏淘汰了邓亚萍,认为她太矮即使选上了日后也难有前途。邓亚萍和她的父亲不服气,于是去了其他省队。邓亚萍是矮,但那又说明了什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论永远胜于争论。今天,已享有“乒坛女皇”美誉的她已经证实了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