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晓丹  刘向阳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9):1632-1641
由于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差距较大,双方组建的国际研发联盟通常具有不对称的特征。那么,在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中后发企业应该如何获取知识以促进产品创新?本研究围绕"新兴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获益"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后发企业在不对称联盟中"依赖关系——技术知识获取——产品创新"之间的作用模型,并且通过245份大样本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中,后发企业的依赖优势对其成熟技术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依赖劣势对其新兴技术知识获取有负向影响,而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合型依赖对后发企业的成熟和新兴技术知识获取均有正向影响。同时,后发企业的成熟技术知识获取对其可负担价值创新有正向影响,新兴技术知识获取对其激进式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本文结果对资源依赖理论和国际研发联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并对中国后发企业在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中学习的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国际研发联盟对中国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并提出联盟方式、知识池及联盟网络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假设,以74家中国企业在2000-2010年参与的224个国际研发联盟为样本,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合作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而合资则相反;知识池正向影响联盟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并进一步增强研发合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紧密的联盟网络关系是促进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为联盟企业推进突破性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洋  应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95-1202
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不对称研发联盟应该如何通过知识转移机制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处于劣势地位,后发企业应该通过知识复制进行"邯郸学步"还是通过知识适应进行"择善而从"?本文从嵌入于不对称国际研发活动所蕴含知识的因果模糊性与情境依赖性两个视角出发,提出在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中,处于劣势的后发企业的知识适应比知识复制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感知制度动荡性负向调节知识复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知识适应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国际研发联盟文献以及后发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企业联盟研发: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谋求持续竞争优势,研发型战略联盟研发是其中的重要选择之一。联盟研发使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跨越了自身的边界,促进了不同企业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补充。同时,研发联盟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流失与扩散。企业在通过联盟推动研发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这一战略形式本身具有的风险性,有效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5.
毕静煜  谢恩 《科研管理》2021,42(1):67-77
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在研发联盟组合中,研发合作伙伴的社会价值(中心企业的研发合作伙伴的伙伴数的平均值来衡量)如何作用于企业的突破性创新;同时分析了研发联盟伙伴技术多样性以及地理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基于1997年至201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构建研发联盟的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现:(1)在研发联盟组合中,研发联盟伙伴社会价值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为倒U形;(2)研发联盟伙伴技术多样性减弱了伙伴社会价值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作用;(3)研发联盟伙伴地理多样性增强了伙伴社会价值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倒U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现有的研发联盟组合文献和伙伴多样性研究文献,还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伙伴选择及联盟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6.
核心技术联盟是后危机时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本文研究核心技术联盟内成员企业是如何进行知识创造的。在探讨企业内部和联盟内部知识创造过程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在共同化阶段之前需经历准备阶段,即联盟企业构建信任的阶段。这也是在联盟层面应用组织知识创新(SECI模型)具备的前提条件。案例分析同样表明,核心技术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型只适用于相互信任的非核心企业。作为联盟活动的引领者,核心企业并不具体参与到知识创造活动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合作研发平台的创建,以及知识创造之后促进研发合作成果的产业化。通过调研访谈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生物医药科技园,详细刻画出核心技术联盟内知识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发联盟等网络组织的日趋紧密,企业能够获取和利用边界之外的其他参与者所拥有的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而无须拥有这些技术资源的所有权,因此如何突破企业研发边界获取异质性的溢出资源是企业创新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研发联盟中难以厘清且不断渗透的溢出资源出发,提出研发边界渗透性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分析了研发边界渗透性、惯例复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呈倒U型关系,但是与渐进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不明显,惯例复制强化了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倒U型关系,同时还发现,由于惯例复制,研发边界渗透性与企业渐进式创新也呈现出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对如何促进企业突破研发边界性约束,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力学的组织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知识创新联盟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模型,揭示了知识创新联盟的运行规律.从知识创新联盟构思、研发、商业化、反思与评价等4个维度构造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周可  高靓  巩庆美 《情报科学》2012,(9):1298-1303
共生是知识联盟的原动力,是知识联盟企业能够快速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Logistic模型对知识联盟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新过程可分为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的数学模型,并针对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给出了提高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策略,希望丰富和拓展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相关理论,并能为知识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网络成员关系、知识搜索方式和搜索策略影响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路径,分析了创新偏好型企业和低创新偏好型企业在提升研发投入上的路径差异,研究发现促进低创新偏好型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2条路径和促进创新偏好型企业提升研发投入的3条路径,研究结论为实施网络化管理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完善技术创新的网络联盟管理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IDSDP系统为基础,从民族地理、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等方面入手,探讨建立一个少数民族智能决策研究系统,对相关技术实现框架进行了思路构建和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论文数量、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三个维度对我国科研项目负责人胜任特征研究成果进行了描述统计和内容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研究数量呈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质性与量化研究呈现不平衡性;(3)研究主题将科研项目负责人分为学术型、领导型、管理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而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胜任特征有四类,即基础性胜任特征、学术性胜任特征、领导性胜任特征和管理性胜任特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提高与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进行了探讨,对于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婷 《人天科学研究》2011,10(1):167-169
传统的网络防火墙对Web应用的保护还不够充分,无法保护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提出一种Web应用防火墙的双臂代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拥有基于应用层的检测,同时又拥有基于状态的网络防火墙的优势,并说明它的作用以及网络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虚拟科研环境(VRE)的概念、含义、类型及主要研究方向的简介,以及对2006-2009年之间国外VRE项目(或VRE相关项目)的用户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回溯研究,揭示了作为VRE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的用户研究的研究方法、用户界定、用户需求,表明用户研究的特点.最后,依据以上研究成果对数字图书馆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CMMI-ACQ研析     
商业和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地引进关键的软件、系统和IT功能。但是,它们购买的技术解决方案时常不能成功地持续下去。CMMI-ACQ在为采购方或采购专业领域的CMMI框架应用提供指导。对CMMI-ACQ模型进行了简介,并与CMMI-DEV进行了比较。CMMI-ACQ模型对采购方提高外包软件质量和管理能力以及甲方过程改进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从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及投影分析等4个方面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率。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综合效率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但是经过投影分析证明信息技术服务作为要素投入尚未达到最佳配置比例,制造业产出尚有不足。此外,由于我国31个省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最后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日本等5个典型创新型国家1965年以来R&D强度及基础研究强度数据,专门研究了基础研究强度随时间及R&D强度的变化状况,并推断我国基础研究强度宜在12%-15%之间,且在2020年达到该水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