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谨慎推行教育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是经济学家设计的改变政府投资教育的一种方式,又称“学券制”,即政府不是把钱投给学校,而是把具有货币面值的“券”发给学生,让学生凭券自主择校,学校将学生的券收起来,再凭券向政府领取教育的投资,以此来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学券制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我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基层教育岗位上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育界对在我国推行教育券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认为它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保证效率,走向公平的一剂良药。教育券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即政府不直接向学校发放教育经费,而是将教育券先发放给学生家长,由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满意的学校,学校凭手中拿到的教育券的多少向政府兑现。源于美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券是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带头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教育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教育券目前还未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动机,还是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点,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还存在投入严重短缺、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难以满足等现状,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券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此种考虑,探讨教育券适用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能及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点,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还存在投入严重短缺、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严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难以满足等现状,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券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此种考虑,探讨教育券适用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能及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教育券的最初提出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而密尔沃基市的教育券计划在促进学校竞争以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将教育券作为解决社会公平的途径.本文通过密尔沃基教育券计划介绍了教育券申请的一些细节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教育券是一种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代币券,它把选择学校的权利直接交给学生和家长,用市场机制把激烈的竞争引入教育领域,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理性认识教育券的作用,加强配套制度的建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券模式,政府要当好裁判,引导市场手段和政策手段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一、长兴教育券缘起 教育券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的教育经费改革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教育经费以支票凭证形式直接发放给家长,家长持具有货币价值的教育券为其子女自由选择政府认可的学校,不足部分由家长自付;学校持通过竞争所得的教育券向政府兑现办学经费;政府负责审查学校办学资格,确保其具有基本的办学水准.  相似文献   

9.
教育券提升学校效率的前提是学校间能形成竞争,而学校间竞争形成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竞争所需的一系列条件如学校的可选择性、教育发展的均衡性、服务的异质性、信息的可获性、完善的退出机制等要素并不完全具备。且上述要件作为一种必要条件,得到满足也并不意味着教育效率的必然提高。教育券诱发的过度竞争、精英化和成本失控反而会导致教育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张超 《广西教育》2013,(5):4-4,11
教育券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可为子女选择任何学校就读,不再受学区的限制。而学校把所收集的教育券向政府兑换现金,用以支付办学费用。而学校间会为争取学生而互相竞争,努力改善教育质量,以符合教育消费者的需求。1955年弗里德曼首次提出教育券理论之后,美国、英国、智利、台湾纷纷开展教育券的研究及实践工作。2001年浙江  相似文献   

11.
评析美国的教育券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敏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29-32
教育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美国政府资助的教育券实验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教育券开始付诸实践。文章试图对美国教育券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实施政策、关于教育券争论的一些分析以及关于教育券提议的未来思考等方面作一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国自1989年威斯康星州通过了全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凭证计划以来,逐步形成了"一州两市"为主导的公立教育券格局。2004年,联邦教育券计划获得通过,这是美国教育券史上的一个飞跃。但是,美国公立教育券的推行依旧困难重重。教育券能否改善学业成绩、教育券的"公助私学"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仍是争论的焦点和进一步推行的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理论。其后詹克斯对教育券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主张教育券应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而1990年的"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则是美国民众将教育券理论运用到教育实际的率先实践。美国教育券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深入挖掘教育券理论的价值,探讨我国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享有平等义务教育权的可行性,以及用教育券资助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生活费的操作策略,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将市场经济体系引用到"教育券"计划的实施中,转变了政府的角色,扩大了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加强了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了教育市场化。对于我国愈加突显的择校乱收费问题,借鉴美国"教育券"计划的经验,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支持民办教育,家长应转变消费观念,发挥自身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将政府投入教育的钱,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持券择校读书,不仅可以在一定的教学行政区内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强烈的拉动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市场,缓解我国当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教育投资现状看教育券实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学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学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的一种支付方法。教育投资一般由国家、个人和民间三部分的投入组成。当前,我国教育投资现状是:国家投入严重短缺,社会办学力量不足,个人需求难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从长兴经验可以看出,教育券制度的实施对解决以上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育券自在中国实践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湖北监利变法"、长兴教育券等实践表明,我国教育券的实践在变通,即偏离原初意义上的"弗里德曼"式教育券,日益走向以"教育公平、社会效益、政治价值"为目标导向的变通发展道路。其"本土化"变通主要体现在扶持薄弱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以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罗拉多州在2005~2006学年正式实施高等教育券计划,政府对高等学校不再直接拨款,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每年2 4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申请进入政府指定的3所私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得到每年1 200美元面值的教育券。在美国,这是除退伍军人教育券外,第一个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教育券计划。该计划颠覆了政府对大学的传统的直接拨款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公立大学的竞争,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经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私立大学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券在中国实践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弗里德曼教育券的原意是通过学生凭借教育券的择校竞争行为来促进办学的效率,资助上学只是它的外加功能.我国目前在局部地区试行的教育券有悖原意,基本上是一种"福利性"的教育资助;此外,教育券资助民办学校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教育券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也是值得质疑的.对教育券功能的拓展需持合理、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The public funding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and care in England has been transformed. Historically, local councils had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decisions regarding nursery education and child day care, but in 1996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introduced a nurse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arents of four-year-olds could exchange the voucher for three terms of part-time ‘preschool provision’ in a state maintained nursery or primary school, or in a private, voluntary or independent (PVI) provider of child day care; in 1998, the Labour government replaced the voucher with an entitlement to free part-time ‘early education’. The entitlement was expanded progressively and in 2017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introduced 30 h per week free ‘childcare’ for some children, together with an Early Years National Funding Formula. Funding goals and policy have shifted over time, underpinned by the idea of ‘a level playing field’ between providers in maintained and PVI sectors. However, there is no statutory requirement for PVI settings to employ qualified teachers, militating against a genuine ‘level playing fiel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