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如何科学地评价电能、环境的协调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本研究运用系统协调理论,通过对电能、环境二者的协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电能、环境协调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本依据,对我国西部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度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吉 《科技广场》2013,(3):184-188
中部地区居大陆腹地,对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东部地区环境问题开始凸显,环境和生态方面恶化态势开始显现。在新发展形势的要求下,需要针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进行新的评估。本文建立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部六省2000—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间两两协调度和三系统综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中,仅仅提高其中两系统的协调度,不一定能对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只有其中所有的两系统间协调度都提高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S3C6410A的抗干扰数据电能校验调度嵌入式系统的设计,通过抗干扰数据的检测,对检测参数进行数据电能校验调度,建立一个基于S3C6410A抗干扰核心处理器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平台,利用高效能的方法检测干扰数据,通过对抗干扰数据的分析,并进行电能校验调度,建立嵌入式系统设计程序,完成对其数据参数进行分析的过程。仿真实验表明,基于S3C6410A的抗干扰数据电能校验调度嵌入式系统能够通过定义抗干扰数据模型来实现对旧方法的改变,且可灵活增加或删除相应验证的能力,满足嵌入式系统设计模型重复验证和评估的要求,从而得到更为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抗干扰数据电能校验调度嵌入式系统,促进了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从系统安全工程理论方面开展了安全风险研究,建立了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进行了横向评估,结果表明:各系统协调统一的程度逐渐降低,系统间风险呈现出向好发展趋势,但人员素质与车辆设备是导致耦合协调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安全隐患较大的人、车系统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以进行风险规避,进而从根源上提高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5.
居民家庭电能管理是智能电网中智能用电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目前家庭电能管理所面临的缺少完整的指标体系、重要指标不能量化、评估结果不够客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家庭用电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为居民家庭电能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采用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设计了家庭电能效率评估的初步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理论属性约简方法确定指标重要度,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指标筛选;以结果集和隶属度函数为依据构建“优度”评价模型,得出了指标体系优选模型。通过对真实家庭用电数据的处理以及电能效率评估,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4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创新系统-外部创新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产业协同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除了南宁达到初级协调外,北海、钦州、防城港产业协同创新都处于不协调的发展阶段。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业创新协同度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交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近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流域考察期内的整体发展属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具体表现在区域间协调度低,区域内经济、创新、生态三系统间发展不均衡:东部3省市耦合协调度高,系统间呈良性共振发展;中西部省市耦合协调度偏低,部分省市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曲线异向运行趋势显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个别区域的创新能力对经济和生态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其发展的"孤岛"态势造成对其他系统的溢出效能甚微,对优化产业结构、反哺经济和环境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董豪  曾剑秋  沈孟如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52-1160
产业创新不仅要注重各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更要注重创新复合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信息通信产业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基础性产业,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例研究产业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信息通信产业创新能力并且促进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论文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复合系统理论模型;基于信息通信产业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复合系统总体协同度不高,并且在2009-2010年出现震荡,主要原因是制度创新子系统的不协调以及创新环境子系统有序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最后说明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徐严军 《今日科苑》2010,(12):135-135
利用电能表计、通信网络、图像处理、神经网络等技术组成的智能远程抄表系统是远程抄表系统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系统通过视频实时动态的进行电能数据的远程采集,通过相应的数据通信网络,将电能数据传输给改进BP网络,经改进BP网络自动识别判断,获得对应的电能数据。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电能远程计量系统具有数据处理效率高、误差率低、能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等优点,促进了远程电能智能抄表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电力营销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出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建立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对甘肃省1996-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近年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向协调,但协调水平较低,且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失调到协调的过渡阶段,最后对甘肃省提高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梳理,构建了城市生态宜居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富裕度、资源环境协调度、基础设施完善度、社会文明度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和34项三级指标构成,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来评估城市生态宜居质量。经研究得出未来生态宜居城市的框架: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低碳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对黄河流域发展效率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黄河流域经济和创新效率及其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研究较少,为此,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生态-经济-创新”三维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演变趋势,同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发现:九省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呈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经济和创新系统间整体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据此,提出采取在黄河流域分段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突出创新引领作用以及各省区间优化联动协调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市为背景构建了能源(energy)-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简称3E)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用优化的模糊协调系数法计算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并构建了3E协调度的几何模型。对北京市2003~2013年的3E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显示近十年北京市3E系统协调度波动较大整体呈"M"型发展。通过对结果的评价分析分别从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为北京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极值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6年可获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云南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研究,对云南省与我国东中西部的浙、苏、湘、鄂、贵、桂6省(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横向对比,对云南省内16州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内部分析。研究发现:从纵向看,云南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从横向看,云南省科技进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较高;从云南省内各州市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度分布较为均匀,协调度昆明一枝独秀,其余州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下;专利对云南省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相对更重要。据此,从认识观、创新驱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科技经济增长极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丁学谦  吴群  刘向南  谈林沂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11):2233-2246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情况,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探究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6—2019年中国“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呈现“低发展水平、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的特点,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耦合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上由失调衰退阶段向协调阶段转变。②3个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更高,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但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协调发展阶段。③经济实力、外部制度环境和金融规模对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能力、环境规制、政府能力及金融效率则不利于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助推3个系统的协同发展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淮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以2014年~201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8市数据为例,运用MATLAB软件并根据熵权法测算出各指标权重,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弱协调或濒临失调阶段但协调度有上升趋势,蚌埠、淮北等城市协调水平较高,六安、宿州等城市协调水平较低。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的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耕地安全系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量化模型。应用该模型纵向评价了江苏省1998年~2004年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耕地安全系统变化的社会经济压力熵和支持型熵变化明显,数量变化熵由正熵演变为负熵,质量变化熵接近于0,生态环境变化熵表现为波动状态,系统总熵变由正变为负;②耕地安全系统熵流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差异显著,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发展度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并且趋于下降,生态环境发展度由中级发展状态发展到高级发展状态,处于上升阶段。就协调度而言,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比较平稳,生态变化波动较大。协调侧重度也表现不一,数量变动协调度由强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质量变化协调度由中等支持型变为中等压力型,生态变化协调度由中等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发展目标逐渐明确、有序度不断增强;耕地安全系统的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系统活力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评估和考核电力系统关口电能计量结果。本文提出研制"高压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实时检测系统",并采用"关口电能计量点群电量总不确定度"作为评估和考核电力系统关口电能计量结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系统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将系统协调概括为:在保持子系统/要素充分、均衡发展的同时,围绕系统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和促进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积极的交互作用,以实现各子系统、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以及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要素的均衡发展,目标一致、关联互动三个层面共同概括了系统协调的实质,通过对以上三层面的度量可以对系统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系统协调度,需要在深刻理解系统协调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关于协调度的方法模型,对应于协调的三个维度找出一个综合的测度方案,这一思路即构建系统协调性测度体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吴玉鸣  张燕 《资源科学》2008,30(1):25-30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舍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在空间上还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各个区域需要依据各自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向良性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