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者:最近,中国和联邦德国的电视交流不断增多,像贵台组织的上海市民同汉堡市民的电视对话活动,使许多中国新闻界人士对贵国电视方面的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加深我们两国电视同行们的彼此理解。请问贵台有多少个驻外记者? 马:有20个。驻中国只有我一个。我来中国还不到3个月,我原来在电视一台工作,后来电视二台有一个驻北京的名额,我就从一台转到了二台。记者:你为什么愿意选择驻北京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视工作者从电视自身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创造许多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中以电视对话最受群众欢迎。例如: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答中外记者问的电视实况直播中,我们看到各国记者提问时的形态,领导人答问时的音容笑貌,译员在翻译,记者们有的摄像、有的拍照,有的录音、有的笔记……在场人们的一举一动、一景一物、一声一响、都耳闻目睹,观众受到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对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电视媒体记者要认清自己承担的责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以促进电视媒体行业的不断进步。本文重点研究电视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素质和基本功一提起电视专栏节目,电视界的同行们就自然想到了主持人问题。过去,大多数电视专栏节目的主持人,都是由电视播音员担当的。这是由于当时我们还不适应依靠主持人主持节目的缘故。我们的记者、编辑乃至许多电视“官”总认为主持人首先要漂亮、潇洒、音质标准优美,而绝没有想到主持人的问题,是办好专栏的核心问题。结果让播音员充当电视专栏节目主持人的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观众对电视专栏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记者编辑也开始不满现  相似文献   

5.
《传媒》2016,(9):53-53
本刊讯(记者李栋)5月6日,第二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策划会在北京召开。为办好第二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更好地提升大会的综合水平,各与会代表、行业专家在会议组织、内容安排、议题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确定第二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将于2016年11月21日至22日继续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相似文献   

6.
张晟 《新闻前哨》2008,(5):71-72
我们经常这样骄傲地介绍自己:“我是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相较于其他媒体的记者,我们有着特有的两个字——电视。 不可否认,电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构图、光影,还是声响、灯光,它都充满着艺术的深奥与魅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事着这一职业,使我们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中国突发的大事件多,中国电视的表现还是比较灵敏的,但一些记者和主持人在专业能力上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电视向全社会推出一个新型的评论模式。它以纪实性现场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电视评论,引入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区别于传统评论的形式。如何看待已出现在我们荧屏上的这种新型电视评论,中国的电视评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焦点访谈》的成功探索说明,更新电视评论的传统观念是发展中国电视评论的前提。 对于评论的传统认识,我们可以从《辞海》中窥见一斑。《辞海》给评论下的定义是:“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及时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报刊编辑部的观点和主张。”“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传  相似文献   

9.
涂光晋在《中国记者》第9期上撰文认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走向有以下4点趋势:一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某些形态(如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间的分野将日益模糊,新闻与评论因素将呈现继续融合的趋势;二是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一部分将顺应公众化传播趋势;三是电视评论性节目特征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四是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传播技术将直接影响和介入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前,这组报道已在99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发回的电视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也获得了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一等奖。我们曾评介过《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写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有两篇取自同一题材的作品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1999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三大斗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篇新闻作品各有特点,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11.
赵红勋 《新闻世界》2011,(1):113-114
电视民生新闻记者作为电视台传播信息的窗口,他们的素质关系到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在媒体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的素质。本文把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细分为电视民生新闻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和出镜记者,并对他们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视新闻飞速发展,在各类的新闻报道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在此之中,电视民生新闻也随之发展起来.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反映民生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的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也因此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视民生新闻质量的好坏,所以,想要电视民生新闻能够更好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要提高电视民生记者的素质.本文将电视民生记者分为三类,分别叙述电视民生新闻摄像记者,电视民生新闻出镜记者和电视民生新闻文字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甘肃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刘炘继《电视意识论》之后,又推出一部力作《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10月版)。该书计23万字,由如下七章构成:一、电视文化选择是价值选择二、电视文化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三、电视文化重构实现电视文化选择;四、电视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重构;五、电视文化在分化中重构;六、重构中的电视文化态势;七、重构新型的电视文化体系。该书立论新颖,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感。《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件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在于其好的题材(内容)和恰当的表现形式(报道角度、样式等),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展现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声画感染力).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的现场表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除了应具备一般媒体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外,还必须练就适应电视传播特殊要求的现场驾驭能力.基于一件电视新闻作品报道水平和质量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把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驾驭能力大致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电视已过了她的“三十而立”之年,有了33年的发展历史。但人们注意到,与其它行业战线相比,中国的电视的的确确是超前发展着的。我们有世界第一流的四级电视体系,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正式开播的电视台有509座,此外还有超过千数的有线电视台。我们有世界第一流的电视交差复盖网,复盖率达79.5%,是世界上拥有电视观众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无数观众盯住了电视机,人们关注灾情,关注人员伤亡情况,也注视着电视工作者的表现。电视主持人、记者该用什么姿态面对现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中国的电视主持人和记者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他们在赈灾报道中的形皋是积极向上、给人激励和感动的,也是赈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的编辑意识是指摄制以编辑思维来构思图像以及拍摄图像。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专题摄制记者具备编辑意识的必要性,还分析了电视专题摄制记者增强自身编辑意识的方法。力求通过笔者努力,找到增强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编辑意识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具有借鉴价值的理论依据,以此推动电视专题摄制记者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东道主国家的电视台不仅仅向本国观众报道比赛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向外来的广播电视记者提供全部比赛的国际信号和有关电视报道方面的服务。由于电视形、声、色、情并茂,现场感强,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所以任何一个主办大型运动会的东道主,都把提供电视信号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运动会办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完成向外来广播电视记者提供高质量电视信号的任务,中央电视台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制定和实施电视报道计划,在报道规模和节目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曾经帮助张丽玲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的日本著名电视人横山隆晴这样谈他的观感“在中国,电视的地位太高了。在日本,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从来就不认为,因为我是电视台的人,被采访的人就必须接受采访……在中国,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则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我们都处在畸形的电视社会。我很少拿出我的名片,但是在中国的电视台工作的人都带着一些特权意识。”事实上,在传媒文化水平越低的背景下,从业人员的特权心理就越明显,我们经历过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通常只有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的时代,那时候的记者就等同于政府的高级特派员,尽管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20.
一电视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采访中,绝大部分信息又来自记者的口头提问。不同的记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电视记者在对电影名星潘虹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你最近拍了一部《XXXX》影片,观众反映很好,不知你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是否继续拍一部新片呢?”潘虹回答道:“我非常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至于下一步做什么还要看具体情况。”另一位记者问道:“潘虹,你与刘晓庆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影坛上两面影帜,但后来刘晓庆却不断地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