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槃"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相似文献   

3.
本把僧肇“空”观思想放于本体论语境中加以思考,认为僧肇阐释的“空”观思想建立起了中国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彻底的本体论,拯救了老庄玄学建构本体论的失败,完善了整个中国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相似文献   

7.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8.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9.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东晋高僧僧肇,师从鸠摩罗什,吸取中观学派“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论辩艺术,将其与先前接受的儒学、玄学影响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论辩风格。《肇论》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当时流行的骈俪文体的影响,但与其重在释理的特点有关,因而又不为文体所束缚,将深邃的佛理用自然朴实的语言阐述清楚,是在中印文化交融下结出的“论”体“奇葩”。  相似文献   

11.
佛学的重大问题在于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以求得永恒。而僧肇的《肇论》正是在对现实物质世界诸象的本质探索基础之上,提出了现实世界的万物(其中也包括人类自身)通过何种条件才能够得到永恒的条件。文章试图通过解析《物不迁论》中的时间观念来说明僧肇眼中的生死问题,从而完成对死亡的超越,达到佛家所说的"涅槃"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关于《涅槃无名论》的真伪问题,现代以来,汤用彤、石峻二先生所持的"伪著"观点影响很大。联系《肇论》中其它几篇及《维摩经肇注》中僧肇的有关论述对汤、石二先生经常用以为证据的几点提出质疑,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僧肇是推动佛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中道方法,批判了六家七宗的观点,发展了佛教般若学,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完善。在他看来,“空”是“有”和“无”的有机结合,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两晋时期,正是玄佛合流、玄佛并用时期。其表现为:名僧名士不仅在生活行事上彼此相投,而且在清谈与作文时常常以佛解佛或以佛解玄,在名词概念上也时常玄佛并用。山水诗的产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得到催发的。首先,玄、佛的理论及其方法给山水诗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玄学发挥老、庄“得意忘言”的方法,视“自然”(包括山水)与“道”同一,常把游山玩水当作求得玄理的手段;而佛教从“色空不二”理论出发,把山水看作佛的化身,认为对照山水即可得到佛的“神理”。同时,玄佛二家都把自然山水当作避世出世的精神寄托。这些都成了山水诗产生的土壤。其次,玄佛二家对理想人格的讨论,推动了山水审美观的发展,因而影响到山水诗的产生。玄学家向秀、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名僧支遁谈“逍遥”以及僧肇论“至人”,都把不泥于形迹、超然世外的人当作共同的理想人格,这便为士大夫及其僧侣脱离尘世、遁迹山林作了理论论证,从而促使了山水审美观的发展。最后,佛教的造像以及玄佛二家在“形象”认识上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也对山水诗的产生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佛教的像教法对佛像塑造十分重视,这直接启迪和促进了人们对形象的认识。玄学主张寄言出意,以形写神,项恺之的“传神论”则融汇了玄佛二家关于形象的看法。这些都促进了山水诗对山水形象的注重与描写。  相似文献   

15.
处在魏晋玄学的潮流中,《列子》与《列子注》均采取了“以无为本”的立场,但二在“有生于无”还是“有”“自生独化”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于是《列子注》借鉴了佛教般若学关于“空”的思想,将具有浓厚生成论色彩的“无”范畴改造成较为纯粹的本体范畴“虚”。这一改造,既是对玄学内部贵无论与独化论的总结,也预示了学界的思想重心从玄学向佛学转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批评的靶子,但是僧肇的本义应该是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玄学家执著于"无"的批评,其主张的"不真故空"的立场是对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初唐佛道论争中的主要思想论题.随着这一义理论争的深入,道教在回应佛教批判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的思维方式,并对佛教的相关重要概念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将“道法自然”的解释提高到“重玄学”的高度,使得其理论思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对“道法自然”的解释也随之不断深入,如澄观以“一真法界”来解释“众妙”,宗密以“法界”来解释“从本降迹”和“摄迹还本”等,都说明佛教界也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融会贯通老庄思想.通过详细考察初唐佛道二教对“道法自然”的不同理解、争辩的过程,以及这场论争终止于唐玄宗御注《老子疏》的经过,可以说明道教重玄学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及佛教对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相似文献   

18.
《维摩诘经》以及僧肇对该经的注释的根本精神是不二法门。根据《维摩诘经》和僧肇的注释中阐释小乘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了《维摩诘经》以不二法门精神会通小乘佛教所区隔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浸润着传统的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意境说的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佛教哲理的影响.印度大乘佛教在汉民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僧肇"般若"学体系,其"假有性空"说对王维诗歌的构境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