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丁锐 《新闻爱好者》2011,(10):38-39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等。在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势下,滋生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恋文化。自恋文化是以自己为中心、高度关注自己、意识着自己和眷恋着自己.并不断以某种理想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的第三次媒介革命黄玉顺,肖娅曼在人类的新闻传媒历史上,已发生过两次革命浪潮;第一次浪潮是近代报刊的兴起,第二次浪潮是现代广播电视的崛起。目前,新闻传媒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正在迅疾地涌来,可称之为"*C革命",即一电脑传播"(computercor...  相似文献   

3.
以卫星通信和国际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 ,开创并加快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但使传播事业及理论面临根本性变革 ,也极大地改变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的国际传播 ,使国际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内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播客和维基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华南虎事件、艳照门和西藏事件不难看出草根媒介已是受众接触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草根媒介的兴起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是一次新闻传播职业的革命,也是一次新闻传播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张宏伟 《青年记者》2016,(33):24-25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次媒介技术革命都会对旧媒介产生冲击和影响,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第五次媒介革命与之前有着显著的不同:政府已经很难再对整个社会的传播资源和传播权利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个人为中心的用户的加入使这场新媒介革命变得与众不同,形成了新型的媒体文化--参与式文化。这种文化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础,以表达和分享为目的,以主动生产和传播信息为表现,以多媒体交互为主要沟通渠道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7.
陈力丹  王晶 《新闻前哨》2011,(7):104-105
19世纪初的英国,发生了一场交通和通讯革命,这场革命逐步扩展到各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殖民地,在传播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进入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这场革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交往革命"。  相似文献   

8.
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两年随着微博的风靡,一个互联网全民微博时代正式来临。在这场微博信息狂潮中,作为媒介迷的传统粉丝意义被改写,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微信息"、"微距离"和"微革命"这三个层次来展现粉丝们在微博中的新形态,以及他们在这一新的媒介格局中所展现的自我、人际与大众传播。从而揭示出隐藏在一新传播格局背后的社会生态变革。  相似文献   

9.
吕睿 《新闻通讯》2013,(3):23-25
本文在梳理、划分报纸形态演进历程的基础上,从"媒介进化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证报纸形态的演进并不完全是回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变革的被动应对过程,而是在"生成——批判——传播"基础上,不断确立自身新的文化话语体系和占领新时空权力的内在驱动下的变革。本文从技术动因、文化动因和控制力动因三个层面揭示了报纸形态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今大,当我们惊叹传播技术的进步引起传播史上的一次又一次革命,以及这些革命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忧虑它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传播媒介爆发性的发展和影响的加快,大众传播工具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对现实的概念已经被媒介传播的信息所掩盖或歪曲。大众传播媒介以它占绝对优势的数量和渗透能力,控制着千千万万的人,由此产生的一种集体力量又影响到城市、乡村、不同意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情趣以及爱好,甚至看法部趋向于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1.
陈艳花 《青年记者》2012,(33):34-35
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介日益成为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观察视角,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2.
黄政 《新闻世界》2012,(9):134-135
本文以发生在2011年的"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通过对该事件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手段所起作用的分析,探讨当下媒介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  相似文献   

14.
李曦珍  楚雪  胡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3-33,108,109
随媒介技术的进化演进而来的传播信道,始终处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从不断演进的传播信道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传播形式大体归纳为道路传播、纸路传播和电路传播,与此相对应的媒介形态就有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同时,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既暗含着不断演变的媒介时空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传播和媒介的含义逐渐被狭义化的必然之势。因此,本文将以传播信道演进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并批判地运用麦克卢汉主义的唯技术史观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辩证关系、梳理三种传播形式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吕正兵 《编辑之友》2023,(6):64-70+77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商品社会,技术、资本、媒介发生第一融合,“分娩”出以印刷劳动、工业启蒙为特征的媒介劳动观。至信息革命时期,倡导“完全自由”的西方经济政策释放出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媒介资本以差异化的赋权模式迂回地主导个体的信息传播,信息劳动力二次形塑媒介劳动观。进入数字革命时代,智能化的数字劳动成为用户普遍的感性实践方式,泛在的虚拟交流与非物质性生产是劳动的“一体两面”,新媒介技术体系与私有资本催生了永动机式的新型媒介劳动观。  相似文献   

16.
网络冲击与新闻出版业生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几千年来,信息的传播媒介一直在发生着更替:从结绳、龟甲、兽骨、竹简、木简、缣帛,到土纸,机制纸的大量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可谓是无线电的信息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使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到20世纪末,传统纸质媒介遭受了猛烈的"电击"--它们正承接着来自互联网络的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李小军 《新闻世界》2012,(4):160-162
如今各类媒介将触角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在地区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着将城市"符号化"的作用。本文以"7·24合肥高架匝道坍塌事件"为例,探讨突发舆情信息的演变规律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付淑峦 《新闻界》2012,(22):31-33,54
广告传播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其中印刷媒介的演进过程更是在人类传播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广告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从古到今的印刷媒介广告的演进,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反映了广告传播现象中的不同特征。本文围绕印刷媒介展开探讨,阐释广告传播中媒介的演进所带来的"人的延伸"与随之而来诸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程爽 《新闻世界》2014,(11):78-79
本文以伦敦奥运会期间一起典型的"微博不实信息疯狂传播"事件为例,研究微博中不实信息泛滥的问题。从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入手,探讨其成因,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美国,基于大众媒体和信息传播规律的传播研究,从一开始引入中国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无论是用本土的理论来对它进行注解,还是拿着这个他山之石来攻我方之玉,乃至想要打碎重塑,都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传播研究的延伸,需要将传播研究归位——把大众媒体置放到文明演进和文化变迁的社会话语系列中去研究,首先要深化——以语言学为突破口,深刻认识话语的意涵,深化话语视角的理解和在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其次要转向——深入理解数字技术新媒介(medium)所带来的冲击,将传播研究的对象从作为复数形式的media(媒体)转向单数的medium(媒介),研究信息在媒介言语、媒介语言进而媒介话语中的整合效应,将整合传播的理念从逻辑上予以清晰化。或可由此开始建构传播学的内生话语系统,为传播研究趟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