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艰辛备尝去﹃淘金﹄呕心沥血创精品林放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江总书记在这里倡导的“用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新闻...  相似文献   

2.
信息等量的新闻,受众都喜爱精短作品,好比吃面筋比吃面好一样。 面筋比面好,是因为面筋是面的精华。受众喜欢精短新闻。也是这个道理。受众需要的是新闻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在于它的篇幅和规模。用最准确、最生动和最节俭的文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反映出来,这就是精品。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4.
典型宣传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实施正确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重大典型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点、媒体竞争的焦点,因而也是最适合打造新闻精品的矿床。在当今传播手段日益发达、受众阅读习惯日趋多元的时代,积极探索重大典型报道精品的实现路径,对于增强党报权威性、提升舆论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部队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当好新闻精品的探矿人、采矿人、炼矿人。  相似文献   

5.
精品与人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闻媒体的急速增加,新闻竞争形势日益激烈,读者、受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出新闻精品既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创名牌、出精品”已成为我国新闻界同仁的共识.新闻要多出精品,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更高.在诸多方面的素质中,新闻工作者的人品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作文先进人”、“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为人气质的表现”,正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精品,已经成了新闻界的共同追求和热切呼唤,“精品年”、“精品月”活动此伏彼起,鼓励出精品的各项措施频频出台,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成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个个“拳头产品”。实践表明,精品是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标志,多出精品,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战胜平庸,摆脱浅薄,才能深刻厚重,生动引人,产生人们所期待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将求精品之志化为出精品之行,不断地向社会、向时代、向受众奉献新闻精品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涉深水…  相似文献   

7.
目前,媒体的竞争更多的是面对同源新闻的竞争.面对“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同源新闻,国内媒体运用了抢时效、抓“落地”、求深度、重视觉、挖细节这五大竞争策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8.
论文微缩     
新闻精品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王泽华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指出,所谓新闻精品,应是思想正确、新闻写作水平高超、在广大受众中产生重大社会反响的传世之作。新闻精品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时代意义。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了报刊“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应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这对今日新闻精品的时代性要求仍是适用的。2、重大新闻价值。这种价值是新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含金量”,而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可以提炼写成新闻精品的。这就需要“沙里淘金”的眼睛和提炼本领。3、符合各类新闻体裁的规范要求。新闻精品不仅需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生动、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使新闻精品有形象,有动感,有层次,有光泽,有色彩,有味道。尽管看起来是些细微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比作“珍宝之一粒,美玉之一片,金链之一节,佳画之一角”,称细节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成为有口皆碑的传世精品,都能从中找出一…  相似文献   

10.
广东顺德人民广播电台是县级电台,台内专职新闻记者、编辑只有5人,近年来频频获得广东新闻奖的各等奖项,小台是如何出“精品”的呢?“台小”意识强。顺德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却穿梭着20多个广播频率的电波,一个县级小台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定要强调新闻立台。而要使新闻“立”得住就一定要实施两个战略:一是新闻本地化,二是新闻精品化。如果精品意识不强,即使是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本地新闻也不可能做好;如果节目淡而无味、听众流失严重,就无法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力小”多学习。顺德台购买、订阅大量新闻专业书刊,让采编…  相似文献   

11.
张勇 《新闻前哨》2008,(10):69-70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也往往乐于追逐含奇含异、有着“戏剧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13.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尽管看起来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传世的新闻精品,都有一两个、两三个精彩感人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新闻采写中,不可不重视对新闻细节的潜心捕捉和着力表现。 选用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细节是组成情节最基…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今天的受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把有些主流媒体视为重要的“信息源”。反过来说,今天的受众大多还处于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上,特别是快节奏的今天;也不去仔细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而喜欢透明地、立竿见影地直接获取…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辅助技术下的数据新闻编辑,用关联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依托可靠的数据和严谨的图表,深层次地践行了真实、客观、全面等新闻业务标准,提升了受众体验和传播效率.但数据新闻编辑在技术善用的同时,仍然要秉承“受众本位”的优良编辑传统,正确把握数据的适用性以增强新闻的权威性,注重新闻策划以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开展多方协作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用全媒体思维发布新闻以适用受众的接受习惯,才能更好地打造数据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方针的不断深入,新闻摄影作为独立报道手段愈来愈受到读者的青睐.各类摄影版如雨后春笋,成为一些党报的延伸和补充部分,作为一张独立的用摄影手段向受众传播新闻的报纸也纷纷脱颖而出.《人民日报华东版·写真版》、《陕西日报·社会大视角》,已成为众口称赞的报林新秀.新闻摄影报刊的繁荣,无疑给摄影记者提供了用武之地,但从长计议,更呼唤新闻摄影精品的问世.精品从何而来?从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队伍中来.过去,不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 ——精品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给受众奉献精品,首先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新闻精品应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 新闻价值高;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三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  相似文献   

18.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使自己的新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引起受众的关注,得到受众的欣赏,除了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的新闻价值外,新闻文本还应该具有吸引人、打动人的“黏性”.本文认为,打造新闻文本强大“黏性”的手段主要有三个:简约,意外和具体.  相似文献   

19.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也往往乐于追逐这一类含奇含异、有着“戏剧性”即故事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