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兵 《家庭教育》2007,(9S):47-47
虞集是我国元朝著名的学者,他的父亲虞汲,是元朝著名学者虞刚简的孙子,文章写得好,在当时很有名声。虞集的母亲杨氏则是宋代大学士杨文仲的女儿.受家庭的影响。虞母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虞集三四岁的时候。虞汲到岭南任职,全家人也跟着迁到了岭南。  相似文献   

2.
元代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戏剧,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为一代文学正宗。至于散文则要黯淡许多,自唐宋八大家以后遂成颓势,后世著名散文选本如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均只字未收。但是平心而论,其时也曾涌现出虞集、杨维桢、萨都剌等文章大家,有一批散文名篇行世,避免了有元一代散文颗粒无收的命运。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谥文靖,祖籍仁寿(今属四川),迁崇仁(今属江西),元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曾奉旨修撰《经世大典》。虞集系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后人,早年受家学熏陶,饱染书…  相似文献   

3.
元代虞集的《杜律虞注》早已在明代时就已经被肯定是一部伪书,并判定与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有许多学者文人都对《虞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的辨伪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在此分明代和明以后两部分对有关《虞注》资料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4.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现《西游记》有不止一首诗词出自元代全真教诗词集《鸣鹤余音》,故对后者与《西》书创作的关系应予注意。从《余音》内容看,它是元代全真人士把自己的教义“嫁接”到“唐僧取经”故事框架上的诗词工具书之一,构成了《西》书创作的一个美学背景。以此为基本前提考虑,由于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学道”诗词是《余音》重点收录对象且虞也曾为它写序,也由于虞集与全真道士的密切关系和对后者遭遇焚经厄运的同情,更由于序文所涉及人物在《余音》中可寻端倪以及时限合理等原因,虞撰全真教《西游记》稿本之序,虽所持“丘处机作者说”不可信,但它对全真教《西游记》书稿创作主旨的揭示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5.
对揭傒斯诗歌创作思想价值的评论,流行的文学史大都贬多于褒,而且因为揭傒斯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于是便不加分析地将揭傒斯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虞集、杨载、范(木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合起来一起贬低,如:“他们(指虞、杨、范、揭。笔者注。)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声名满天下’,但实际成就并不那么高。……他们作品的基本内容却是内容空泛,题材狭窄,思想性不高。”虞、杨、范、揭四人“同样是以歌咏承平著名而实际成就不高的诗人,他们诗的内容彼此区别不大。”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对揭傒斯诗歌创作的思想价值所做的评价也有与上述说法不尽相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虞集著述考     
虞集是元代著名的诗文大家,据《元史》之《虞集传》所言,其平生为文万篇,可惜所存者仅为十之二三.虞集文集之编定,自其在世时已始,如李本等所编之《道园学古录》即应为经虞集审定之本.现知存元代亥刻本者,即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遗稿》、《伯生诗续编》、《翰林珠玉》五种,明清两朝也多有翻刻本.此外,明代至民国也多有名家重编或选编虞集文集.以下即就元代至民国所编选的虞集文集作简要的梳理,并钩沉其现存版本及收藏情况. 一、道园学古录 文集共五十卷,分《在朝稿》(20卷)、《应制稿》(5卷)、《归田稿》(18卷)、《方外稿》(6卷)四编,诸篇皆收各体诗文,其中诗稿又别称《芝亭永言》.黄滔序文称为虞集亲定文集,但虞集门人李本跋则言,此书为元至正(1341)十一月李本与虞集幼子虞翁归及同门之友共同编辑,元至正年间杨椿所撰《道园遗稿序》也言为虞翁归及虞集门人所编. 李本与虞集交游甚密,虞集有《酬李本、黄钟编文,并序》、《答李本(伯宗)录诗》等相酬,由此可知李本应是虞集编写的重要参与者.但《酬李本、黄钟编文,并序》中序文"至元庚辰冬,临川李伯宗、黄仲律来访山中,拾残槁于敝箧,得粗可属读者二百余篇而录之,赋此以谢"及诗句"天人理一非无学,内外篇分岂自讹?只恐玄经终寂寞,空烦弥月驻山阿"等,强调李本所编文集收文二百余入篇,并分来内外篇看,似所编并非《学古录》.  相似文献   

7.
"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推动了元诗的发展和兴盛.诗歌宗唐是虞集的创作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虞集的诗歌主张,分析其理论形成的过程,探讨虞集作品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对元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的邢州人刘秉忠,不仅是儒释道兼备、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还是胸怀天下、精通治国安邦之道的政治家、元朝的开国重臣.刘秉忠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并且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他的科技兴国思想做一探讨,以缅怀先贤、服务当今.  相似文献   

9.
鲁斋郎     
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戏剧家。他生于宋末元初,当时的社会经过战争,宋朝又被元朝灭掉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关汉卿祖上是做官的,到了他这一代,他却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就当了一位艺人,靠写戏谋生。我们知道,元朝的剧曲艺术成就很好。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10.
谭莹是近代岭南著名骈文家、诗人和学者,因整理粤中文献,成绩突出,被誉为"广东书柜"。其作品主要被收入《乐志堂文集》和《乐志堂文续集》中。然载籍甚多,这些著作难免有遗珠之憾。本文辑录了谭莹集外文四篇,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1.
揭傒斯在元代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名位居"号称元代四大家的虞、杨、范、揭"之中,其文名与柳贯、黄?、虞集齐名,跻于"人号为'儒林四杰'"之列.笔者在阅读文学史著作或古代诗歌选集时,发现其中对揭傒斯族别的论定,时有混乱或矛盾之处,故不揣谫陋,特对揭傒斯的族别问题略事辨证.囿于见闻,偏颇疏漏之处,幸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2.
虞集是中国元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本是朱学传人,但能破除门户之见,对陆九渊心学颇具研究,并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他于660多年前写出的著名文章《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博大精深,光彩照人,是象山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促进象山文化建设和推动陆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廷枏先生是近代广东著名的爱国学者,其治学领域包括经、史、诗、词、曲等方面,而史学尤为突出,可谓超越流辈、独树一帜.梁先生治史领域大体不脱岭南地区,其中,<南汉书>、<粤海关志>、<夷氛闻记>堪称先生在岭南史方面的代表著述,通过对这三部书作的述评,可帮助我们认识梁廷枏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14.
虞集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倡当朝执政者独尊儒术,认为教在先,治在后,重视理学,对于朱熹的见解以及看法更是异常推崇.虞集还对音乐与医学以及女子的教育有所关注.在其教育理念中,虞集对于学生和教师以及教授的内容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文章从各个方面对虞集的教育思想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及概述.  相似文献   

15.
虞集是元代延(1314—1320)、至顺(1330—1332)间最为著名的文臣之一。而此一时期也正是元王朝因大行"汉法"、重振儒学而文治大兴的时期。虞集在其整个仕宦生涯中,始终竭尽心力为元王朝服务。他不仅作文积极宣传、热情颂扬元王朝的一系列文治措施,而且身体力行,为元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才智;他不仅具有经世的意识和热情,而且还抱有不凡的经济之才。作为一个汉族儒士,他实际上又在努力为重建汉民族传统文化而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不少学者都认为,元统治者在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中国教育史在元朝是一个低降时期,这种观点似乎巳成为定论。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元朝统治时间不长,前后不过百年,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颇多,留下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当前应当正确估量元代教育的历史地位,这对评价元朝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中所作的贡献以及元朝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汪汲里藉考     
汪汲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但其籍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最近有人考证汪汲是淮安府清河县人,但论证有所不足,未能解决山阳县人为何称他为同乡这一问题。其实,汪汲祖先乃徽州人氏,后迁居淮安清江浦,而汪汲又由清江浦移居山阳河下镇,这是其里籍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8.
叶春生是研究岭南民俗成果突出的学者。本文着重探索他的《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及其对岭南民俗采录研究实绩,以便更多的研究者加以关注,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曾到岭南任职。他在岭南期间 ,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深受岭南人民的尊敬。他的理学思想也在岭南学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之际,描绘沧桑巨变、感慨历史兴亡的厓山书写开始出现,并奠定了其内容与风格的基础.经过明代众多岭南诗人及其他诗人的歌咏,厓山书写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晰遗民文化色彩的厓山记忆,并得到岭南及岭南以外人士的广泛认同,愈来愈充分地显现出严守华夷内外、明辨忠奸善恶、歌咏忠臣义士、提倡气节操守的思想内涵.在明末清初又一次重大世变之际,这种积蓄已久的厓山记忆及其间蕴含的岭南遗民文化色彩得到更加直接、更加充分的展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岭南遗民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