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彭远志 《体育科学》2007,27(3):49-53
对田径速度类项目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参照王智编写的《最佳心理状态问卷》及《体育科学常用量表》的基础上,对该问卷的部分项目及维度进行修正,并进一步调查与分析我国该类项目运动员在比赛最佳心理状态这一问题上的各维度特征。结果表明,控制感、任务挑战性与个人能力的平衡、情绪、自我认知及动作与意识的融合等因素对运动成绩发挥具有较大的贡献作用,与技能类项群相比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运用<运动心理咨询师工作状况问卷>对20名运动心理咨询工作者和62名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对国内<运动心理咨询师认证标准>、<国家职业资格统一考核方案(心理咨询师)>及20份运动员心理咨询方案(任务书)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即运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绩效结构分为任务绩效、人际绩效、个人特质绩效、适应绩效、学习绩效和能力绩效6个维度;基于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前提下编制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工作绩效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通过实证研究能够验证理论构想.通过国内的14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研究.同时,编制了[运动心理咨询师绩效量表],并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王智  张忠秋 《体育科学》2003,23(3):121-128
随着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运动员间的竞争愈演念烈,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过去运动心理学领域比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调节方面,对运动员积极的心理状态研究得比较少,尤其是比赛中积极的心理状态研究更少。比赛中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取得比赛最佳成绩的心理保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心理剩量学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等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结构模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由8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按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为:任务挑战性与个人能力的平衡、清晰的反馈、注意集中在当前任务、明确的目标、自我目标的体验、控制感、动作与意识的融合以及自我意识的丧失。本研究的第二个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比赛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主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假设竞赛自我效能、赛前状态注意、赛前状态焦虑和比赛目标定向4个个体状态性心理因素与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有关。结果表明,高竞赛自我效能和高赛前状态注意水平是促进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形成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高任务目标定向水平有助于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促进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自我目标定向与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关系不显著;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通过状态注意间接阻碍技能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Smith认知-情感理论模型及Silva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对132名一级以上11个项目的在训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运动受伤"和"环境肉素"得分较高;不同训练年限、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呈现出随入队年限递增而分值递减的趋势,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经济条件差的得分最高;应激各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的运动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赛失利因子进入对运动心理疲劳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蹦床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蹦床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技术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竞技项目。由于蹦床项目运动和竞赛特点,稳定性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取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性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完成动作稳定性的保证。对蹦床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分析与研究,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帮助运动员调整自我控制能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训练现场对运动员的心理监测,自身长年从事射击运动的经验及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对射击项目的心理特征、心理水平的训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在意识、下意识和自我意象三者达到平衡时,心理的控制才能进入流畅状态,射击时才能发挥最佳水平;对表象、注意力、应激控制的心理训练要在不同条件、不同训练状态下都要进行,才能真正提高调节心理状态、驾驭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射击项目是山东的优势项目之一,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的项目,在心理方面对运动员的要求极高。运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对山东省射击后备人才进行心理调查和分析,结果分析发现山东省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好,自信心水平较高,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人的运动基本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大肌肉的活动,更需要有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胜任。如,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学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丧失球权的情况;在操控器械的运动项目中(如,自行车、滑冰、轮滑竞速)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现象。中小学作为打基础的运动学习阶段,掌握丰富的平衡类动作,获得较好的平衡能力是学生进入运动项目学习的重要保障之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  相似文献   

9.
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和激烈竞争,比赛的胜负在某种上取决于心理因素。散打运动员赛前大多数存在过分激动、过分紧张、过分盲目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不良的心理状态对比赛胜负有直接影响。如何在比赛前做好心理准备,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此,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沈阳体育学院散打运动员赛前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紧张、激动、盲目自信)对比赛胜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赛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调节方法,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保龄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影响保龄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心理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增强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这对取得优异成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决赛冠亚军选手不同回合主要得分战术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两大技术风格的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在拳击比赛激烈对抗中选手在实施攻防反技战术时,克服不良心理影响,保持技术动作运用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根据合理的战术策略、正确的击打时机、灵活多变的拳法、最佳的得分角度和较高的击打准确性等来决定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训练是现代射击运动训练理论密不可分的整体体系,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射击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依据心理训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多年在省射击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分析心理训练与射击运动项目的密切关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大赛中发挥最佳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提出如何有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与体育教学融合渗透,并运用体育教学手段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最大化,为获得最佳体育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谈竞赛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训练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运动训练实践,对竞赛性心理障碍原因的分析,采用了心理训练对策,特别是准备性竞赛心理训练对策,预防和消除了心理障碍的产生,培养了运动员最佳竞技心理状态,有利于运动员临场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心理选材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蹦床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竞技项目。由于蹦床项目运动的竞赛特点,稳定性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取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紧张、激烈的赛场上,往往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好坏决定着竞争的成败,这就决定了心理选材在运动员选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心理选材的科学依据、原则、选材与训练结合的心理选材体系入手,对在不同年龄段选材和以何种指标进行选材的问题做出探讨,以期为预测和培养优秀蹦床运动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往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多局限在认知领域,关注的焦点是智力水平、学习策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等,而元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较少.笔者采用元认知理论对大学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训练,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试谈田径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人体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根据当前高校田径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三种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即动机激励法,兴趣培养法和意志力培养法.  相似文献   

18.
直接心理训练是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运动心理学中的心理训练理论为依据,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临场前行为进行程序化规定,从而促使运动员在大赛前夕能排除干扰,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向,做到临阵不乱,以确保最佳竞技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20.
孙岩 《冰雪运动》2011,33(1):27-31
自从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获得巨大成功以来,花样滑冰项目,尤其是双人滑项目已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项目优势,后备人才的选拔也成我们关注的重点。根据花样滑冰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运动员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提出我国花样滑冰项目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相关的科学选材依据,为该项目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