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所选的课文《丑石》与《菱角》,编者把它们编为一组,总题名为“散文二篇”。这两篇散文虽然都是从写一个物开始,生发出深邃的思想,抒发真切的感情,但就取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来看,又都各有特色,为学习与掌握现代散文写作的不同样式与表现特点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教学这两篇散文,除各篇本身的思想、艺术分析以外,还应该着力于写作方法上不同特点的比较,力求避免就事论事,局限于各篇的孤立分析,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课文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见长的青年作家,散文也写得很美。《丑石》这篇作品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秦牧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知识性强,哲理性强,而深受读者的欢迎。《菱角》是秦牧的代表作品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这两篇散文时,要注意两位作家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种子的力》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1940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作品托物寓理,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构思精巧,蕴意深藉。教学时,要抓住“文章里的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重点,缘文悟道,理解内容,把握中心,体会情感。要掌握文章线索,弄清作者思路;要扣住关键词句,分析重点段落,让学生认识《种子的力》借物比喻之“理”。 一、掌握线索,弄清思路 课文文字含蓄,立意深刻,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均有困难。因此,先要帮助学生依据线索,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探出文章的基本线索。结合课后练习题,通过分析,看出其线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丑石”的命名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这篇文章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断是站得住脚的。其理由如次:一,就其表现手法来说,《丑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这种文章,于“物”只是“托”,于“志”才是作者欲言之本衷,联结“物”与“志”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  相似文献   

5.
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效果,这里要谈的便是其中的一例。《丑石》一文的教程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课文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丑石》是一篇哲理性叙事散文,作者借有关丑石之事阐述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评人论事(物)不能以其外表和世俗的实用性为标准,而应看它的本质,看它的社会价值和它对人类的贡献。同时,作者还通过赞美“丑石精神”启示我们——在误解、非议、厄运面前应甘于寂寞、忍辱负重、顽强奋斗。接着,教师就提请学生根据各自的独特感受,从文中找到触发点,自行开辟角度,进行作文立意。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导引《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文本,揣摩表现手法;二是把握  相似文献   

7.
《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托物喻理的优美散文。文章写于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 ,自己被手足情折磨得处于极度悲痛之时 ,由于作者内心苦痛 ,徘徊在庭院中 ,见昔日被戳杀的紫藤萝如今花繁枝茂 ,呈“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睹物释怀 ,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紫色娇媚的花朵抚慰了作者的郁痛 ,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读着宗璞的这篇散文 ,你仿佛眼前就展现一条热烈美盛的紫色瀑布 ,绚丽的色彩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淡紫色的幽香沁入你的心脾。这篇散文在描写、抒情、想象和主题的表达上都…  相似文献   

8.
杨朔的散文,往往通过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效。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优秀的抒情性作品尤其如此,而情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引起,即由客观景物所直接触发而产生,如《荔枝蜜》;其二是作者先有一种感情郁结于心中,偶因外物的感召,便喷薄而出,如《茶花赋》。《荔枝蜜》由物起兴,以“我”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层层铺垫,卒章显志,在喝了荔枝蜜、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蜜蜂辛勤酿蜜的情景后,透过荔枝树林,看到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即把人民劳动、酿造生活的“蜜”和蜜蜂酿蜜联系起来。作者发现了人民和蜜蜂的共同之处,赞美蜜蜂,也就是赞美劳动人民,似乎是无意为之,却  相似文献   

9.
《丑石》是我国青年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优秀散文。作品精心刻画了丑石的生动艺术形象,热情颂扬了丑石的实实在在的本质美,和“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精神,同时揭示了  相似文献   

10.
《窗口》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散文单元)写作训练中的一个文题。训练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以《窗口》为题,写一篇散文。对于此题,笔者指导几届学生作过试写,但均因文体走样而告失败。今年,笔者草拟了“审题概述”、“灵思引发”、“点拨举例”和“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案,再行施教,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是这个方案的一个大概。 审题概述 关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 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有三种情况:一是《荷塘月色》、《绿》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是《灯》的托物言志,运用象征;三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托物抒情,寄情于物。权衡三种写法,可以看出,以《窗口》为文题写一篇散文,宜采用第二种,即学习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练习写托物言志的散文。 散文《窗口》,“窗口”应是象征物,人们在“窗口”  相似文献   

11.
李建国 《学语文》2005,(1):16-16
《岳阳楼记》(简称《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抒发的忧国忧民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后人推崇。《醉翁亭记》(简称《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的主题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恬淡闲适、随遇而安的思想。人教社的初中语文课本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我认为两篇散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丑石》《丑石》是一篇含有哲理性的散文。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主要写丑石的丑陋、无用和人们对它的鄙视。第二部分从“终有一日”到“我也脸红  相似文献   

13.
《紫藤萝瀑布》被收录于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一篇语言简练、意境优美且富含了丰富人生顿悟的哲理散文。文章在写景抒情和悟性悟理方面都做到了浑然一体。它不仅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紫藤萝美、语言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美。一、融入生命的藤萝《紫藤萝瀑布》是托物言志类文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丑石》是一篇借物喻人,体物写志的精美的散文.全文可分两部分:从开头到“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自然段是第一层,写丑石的颜色、姿态、模样.开头写我的遗憾总领全篇;“碍地面”“搬走吧”,是嫌它丑的具体表现.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丑石的无用,是丑的另一个方面.它不能垒山墙,铺台阶,不能刻字雕花,浣纱捶布,也不能做石磨,只是在坑凹处存点雨水,孩子们爬上爬下,因此引起人们对它的讨厌、咒骂和嫌弃.  相似文献   

15.
秦牧的散文,常常能于平凡的事物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发掘出闪光的思想,寄寓以深刻的哲理。他说过:“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菱角》这篇散文正是这样。作者从菱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和《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体会朱自清先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和学习景物描写的手法和语言上.当然,景以孕情,研究景物描写不可能不涉及景物描写的意义与旨趣,因此,除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写景的几个段落,自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在必要时对这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与动机还应作适当的交待介绍。《荷塘月色》导读步骤:拟导语——创设意境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如《白杨礼赞》、《荔枝蜜》、《茶花赋》、《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这类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意”。要搞好这类散文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18.
文本探究: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状物抒情的写作目的。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等。《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以写蔓生植物为主的状物性散文。它描写了生机盎然、洋溢着生的美丽和喜悦的紫藤萝花,回忆花曾经遭遇过的劫难,再写花的兴盛。在花盛和花衰的形象对比和映衬中,表现出了作者赞美生命的美好、期待生命的永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秦牧同志的《菱角》是一篇叙事生动、逻辑严密、说理深刻的议论性散文。该文原标题是“菱角的喜剧”,收入中学课本时改为“菱角”。我觉得这两个标题都与文章内容不相切合。大凡将具体的实物用作散文的题目,这实物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或者是体现文章主题的关键材料,或者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编在同一单元的其它两篇散文,巴金的《灯》  相似文献   

20.
杨朔同志是当代散文领域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作家。他擅长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写,以小喻大,刻划人民群众的气质,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社会的风貌。《茶花赋》正是这样的作品。它写于一九六一年,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作者怀着无限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艺术家特有的慧眼,透过祖国上空的乌云,看到光明灿烂的未来。满怀激情,挥毫临墨,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它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