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松涛 《新闻界》2008,(2):128-129
虚假广告、广告形式媚俗、表现手法雷同与重复、创意单调与生硬等是人们对电视广告产生排斥的主要原因。观众排斥电视广告将使广告主投资失去效应,影响电视广告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与广告的结合,使电视广告成为媒体、广告主、观众各方利益纠结的一个“焦点市场”,广告收入也就成为各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动能。围绕广告经营,不但每天上演着媒体、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博弈,各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广告时间段随意增长、虚假信息增多、目标市场不明确、定价混乱、高折扣等问题。因此,如何规范电视广告经营,使电视广告业务在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家城市电视媒体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红  吴彬 《视听界》2004,(3):56-57
电视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大众媒体,把人们笼罩在电视文化的网络中,进行着潜在的思想观念灌输。而对于辨别能力不完善的儿童来说,这种影响尤为巨大。广告主正是看中了儿童的这一弱点和他们的间接的未来的购买力,在电视节目中投放儿童电视广告,通过儿童广告的娱乐性及趣味性,宣传、促销产品。儿童电视广告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电视广告是以电视为媒体发送的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它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对儿童使用的产品做广告,如儿童玩具、儿童食品、儿童服装等的广告,可能是儿童演示,也可能是成人演示,或者是  相似文献   

4.
周伟 《声屏世界》2012,(12):47-48
回顾过去几年传统媒体广告的增长幅度,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传统媒体的广告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报业广告份额的下降比较突出,广播也是比去年下降非常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是广告主对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信心不足。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广告主的投放费用就开始出现了裂变,广告主把营销费用除了传统媒体还投向了新媒体、网络营销以及自媒体,广告主给自己的自媒体投放非常大,如今的广告主都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包括在很多的载体上实现广告营销。  相似文献   

5.
段新洒 《视听界》2010,(5):49-50
2000年以来,我国广播广告额以21.5%的年均增幅递增,2008年达72亿元。“新17号令”的颁布,使得电视广告资源大大减少,广告投放开始向其余媒体分流,各大媒体包括广播在2010年几乎全部实行了涨价政策,黄金媒体资源水涨船高、一路走俏,一时间广告市场进入了媒体资源的卖方市场,中国的广告行业逐渐迈入“贵广告”时代,朝着直接营销的方向发展,纯广告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广播广告主在付出更多广告费的同时,对媒体的专业要求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6.
冯林 《新闻爱好者》2008,(11):66-67
幽默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娱乐和教育的艺术表现手法,各种信息通过人为的机智处理可以创造出戏剧性、游戏性的视觉沟通效果,为受众打破怀疑情绪、沉闷感觉和抵制态度,使读者通过微笑滋生关于品牌或产品的喜剧性联想和意识。幽默广告在我国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从总量来看,以电视广告为例,幽默广告在黄金时段电视广告中约占14%,在各类媒体刊播的广告中所占比重也相当可观。幽默广告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并被广告主加以推崇,这从近年来相声、小品演员大量接拍广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王琰 《新闻知识》2012,(12):55-56,95
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中,为广告主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媒体环境。在这种崭新的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策略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本文将从广告传播策略的产生背景出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策略的具体表现和问题所在,最终将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策略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中国广告业的电视媒介市场一直处于代理公司与媒体彼此合作,互相竞争的状态中,近几年省级电视媒体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媒体在谈判上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开始直接面对广告主。这种情况导致电视广告经营代  相似文献   

9.
高淑莉 《新闻世界》2011,(6):143-144
在电视日益普及的今天,作为电视媒体经济支柱之一的电视广告也开始被大家关注。电视广告有着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注重广告内容、以"情"动人等特点。但是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我国的电视广告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在质量、数量还是播出形式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数量上来说,目前电视广告数量庞杂,同类广告重复现象泛滥。从质量上来说,目前的电视广告缺乏新意,虚假广告乘虚而入。强制性播出方式令观众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针对这些不足,我们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去规范电视台播放合法的广告,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电视广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4,(2):85
CCTV发展研究中心黎斌、李蕾、邢静在2013年第6期《南方电视学刊》刊文,认为传统电视产业经营亟待全面升级。首先,电视广告市场被蚕食,网络广告登上舞台。以互联网广告为代表的数字广告已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网络广告弥补电视广告的短板,成为广告主的"新欢"。广告主看中的不仅是互联网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重要的是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实现精准投放,且与受众有着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建立全面的广告营销数据库等。其次,电视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市场的变化广告主的媒体观发生变化。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分化,广告主的媒体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媒介格局的变化,广告主改变了原先单一的、粗放式的媒介投放战略,开始寻求媒体使用差异化战略,倾向于综合使用多种媒体,并且积极开发新媒体。目前,对新媒体的开发与创新,已经进入到  相似文献   

12.
许琴 《视听》2012,(5):42-4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那么,时至今日,影响电视广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收视率。收视率结果对于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都非常重要,是一些重要决策的依据。一、收视率是电视广告投放的重要指标1998年后,中国政府不再对电视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电视行业走入"自负盈亏"的新局面,这种情况下,广告收入成为媒体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第17号令出台,对广告播放行为进一步严格要求,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管理这样对企业的影响将会更大。在这种变化下广告主也要寻求新的广告投放模式,在时下环境当中一定要考虑  相似文献   

14.
媒体唯有垄断,广告才会昂贵。当电视台只有一家的时候所有的观众只能看这个台,因此电视广告的售价当然就是天价。等到第二家电视台出现,观众与广告主选择多了,广告价格就掉下来了。世界各国的媒体大约都以这种方式维持市场秩序,电视也是,报纸也是。但随着有线电视的兴起,观众分散了,频道选择高达上百个,电视公司的营收自然跟以前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广告的单价下跌了。  相似文献   

15.
广告价格一直是广告主最为敏感的广告投放因素,电视广告价格的不断上涨,也一直在考验企业广告传播预算的承受力。2009的整体形势,也使得企业广告花费慎之又慎,电视媒体由于各种优势一直是企业传播的主战场,涨价与下调的营销预算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导致的结果便是谈判、交易的难度上升,另一个的结果便是重新选择实用性、时效性的媒体。电视广告涨价已成定局,但涨价也一定有理由,关于广告价格的上涨,且看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6.
巩明 《记者摇篮》2001,(10):31-31
广播媒体是一种声音媒体,也是广告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体之一。由于广播媒体同时还具有对突发新闻进行同步传播及不用文字做载体传递信息,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和极强的亲和力等优势,所以,广播媒体的广告经常被广告主及企业选用。这种以声音为主体的广告形式决定了广播广告只能通过对受众听觉的吸引而唤起人们的注意、兴趣和感知,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因此,广播广告的声音的魅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广告是电视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传媒经营日趋商业化,电视广告播放的时段不断增多,广告播放时间不断增长,广告形式日趋丰富,但与此同时,电视广告的质量却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让观众对电视广告产生了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8.
郭云霞 《新闻世界》2011,(12):159-161
软文广告是目前在报纸上常见的一种广告形式。软文广告因其良好的隐蔽性和不错的营销效果,备受广告主的青睐,并成为报纸媒体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软文广告的过多及泛滥,伤害了报纸媒体的公信力,催生了“新闻腐败”,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对报纸媒体中的软文广告应及时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节目形态。一些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的广告引起争议,为此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广告形态异化的思考。而造成电视广告形态异化的原因,除了某些广告主和电视媒体不当的利益诉求外,也与"新闻广告"的理论误导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电视广告形态异化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予以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王丽莉  梁国伟 《新闻界》2006,(1):104-105
媒体是经营者发布广告,消费者接收广告信息的场所。电视作为广告发布的重要媒体之一,其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广告形态的发展,带来消费行为的变化。因此,在每一次电视广告形态变化的背后,是消费方式的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起,电视广告形态就在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变化迭出,当代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