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左图右史” ,“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 ,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 ,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的感叹。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 ,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 ,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 ,“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 ,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 ,要完整地理解历史 ,就…  相似文献   

2.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变的舞台。古人有云“左图右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状态方面更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可见地图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本文试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略谈历史地图册的时代性——我读新图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曰 :“左图右史。”区区四字 ,却道出了图与史的关系。确实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内容时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较起来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而且更易理解 ,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初中是中学生开始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重要阶段。因此 ,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 ,同样与其配套的历史地图册 (下面称为新图册 )中的图片也甚为壮观。据统计 ,七年级的新图册中共选用图文资料 (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及彩图等 )约 2 0 0…  相似文献   

5.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6.
古人曰“左图右史” ,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确实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 ,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作为历史老师 ,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 ,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 ,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求事半功倍。初中是中学生开始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重要阶段 ,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初中生在初期很少或根本没有…  相似文献   

7.
“缩点”识图法,即识图时根据视图总体结构,先把复杂零件(或装配体)上细小、次要的部分缩成一“点”,使主体结构得到简化,然后用表面求点法把在每一视图上的“点”恢复原形,最终把图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逻辑函数最大项性质的分析,对比由逻辑真值表求逻辑函数标准“与或”式以及用卡诺图化简求最简“与或”式的方法,推导出求逻辑函数标准“或与”式及用卡诺图化简求最简“或与”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对《明皇幸蜀图》的记载,被历代论此画者引以证明《明皇幸蜀图》与《摘瓜图》实为同一作品,但此条记载本身有一些不确之处,将作者“李昭道”误作“李思训”,将藏者“赵仲忽”误为“汝南郡王”等。同时,一般学者皆认为《明皇幸蜀图》即李昭道的《摘瓜图》,但论证过程略显不足,一般都是以叶梦得此条记载为据,但却往往省去叶梦得“或讳之为《摘瓜图》”后面这句“而议者疑”,其实有更多史料可补充论证此二者确为一图。  相似文献   

10.
教完“三角形内角和”后,教师出了一道几何计算题:“如图(图1),求五角星五个角的度数和,即求∠1+∠2+∠3+∠4+∠5=?度。”这一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都拿出量角器量出了五个角的度数。也有学生将这五个角剪下,拼在一起,刚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从而得出这五个角总共是180°。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的内涵 “经典”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而本文取第一种解释,即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就《求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学而言,它赋予着以下含义:一是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展示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从而让学生明白圆柱的表面积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而侧面积的长由网柱的底面周长构成,宽即是圆柱的高,这样做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二是通过对圆柱展开图的相关计算,并进行画其展开图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计算、思考、动手操作等过程,来体会求圆柱侧面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缩点”识图法,即识图时根据视图总体结构,先把复杂零件(或装配体)上细小、次要的部分缩成一“点”,使主体结构得到简化,然后表面求点把在每一视图上的“点”恢复原形,最终把图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13.
有关阴影部分面积问题,可以用“覆盖法”求解,这里举例加以说明.例1如图1,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以B和D为圆心,4为半径作两条弧,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析本题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全等的扇形即扇形ABC和扇形ADC去覆盖正方形ABCD而形成的重叠部分的图形.为了表述的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习中后进生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暂时困难型、能力不足型、动力不足型、整体性困难型。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如针对怨师而厌学者,多用“动情式”策略;针对绩劣而厌学者,多用“建功式”策略;针对“盲目”而厌学者,多用“暗喻式”策略;针对志弱而厌学者,多用“励志式”策略;针对家境优而厌学者,多用“居安思危式”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以分率的知与不知,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不知分率求分率”和“已知分率求其他”两大类复习开始,经谈话,得“求分率”问题的解法是比较数 标准数=分率(或百分率,下同)↑——互相对应———↑而“求其他”问题,可运用“对应图”的两个“箭头法则”解题(详见本刊82年10期)。然后转入简单题的复习。1.基本概念复习教师将油印好的复习题发下,要学生在印卷上做下列习题:(1)从下面数学语言中找标准量: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曾述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谓“逐求”。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二谓“厌离”.感觉人生之苦而产生厌离人世的态度:三谓“郑重”.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的发展。逐求-厌离-郑重,若能经历逐求和厌离而跨入郑重,即为人生之化境。回顾自己20年语文教学之路.余校长说.可谓一路逐求,却从来“厌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O是ABC内任意一点,试说明:∠AOB=∠1+∠2+∠C(留给同学们思考)。我们可以由这个图形中抽出“”,它形如圆规状,就把它叫做“规形”(如图2),由上可知∠BOC=∠A+∠B+∠C就是“规形”的性质。现就用“规形”这一性质来求角度之和。∴∠A+∠B+∠C+∠D+∠E+∠F=360°.例2如图4,求∠A+∠B+∠C+∠D+∠E的度数。解:由“规形”图可知,ABOC为“规形”,由性质得∠1=∠A+∠B+∠C又∵∠1=∠2而∠2+∠D+∠E=180°∴∠A+∠B+∠D+∠E=180°.例3如图5,求∠A+∠B+∠C+∠D+∠E的度数解:由“规形”图可知,ACOD为“规…  相似文献   

19.
一些组合图形,虽是一些简单图形复合而成,但由于交叉重叠,使学生较难发现其到底由哪些简单图形的组合,因此求积困难。巧妙地运用“复合纸片”演示其组合过程,便可收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一、利用“复合纸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构。即观察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的组合和组合的形成过程。例如: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相似文献   

20.
《八小时以外》2011,(8):11-11
近日.一张“求5元,回火星”的“神图”在微博上大热。短短几天就被转发几万次之多图中的主角身穿银色连体衣,是一个大脑袋、大眼睛的外星人,活脱一个ET降临地球。该“外星人’蹲在闹事区的一角.面前用粉笔赫然写着“求5元,回火星”据这位“火星人’称.自己是身在舟山的异乡人,扮成“外星人’只是为了舒缓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