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伦理反思和伦理原则的建构是科学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构现代科技伦理原则应包三方面的内容:功利效用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和生态和谐原则。功利效用原则是对科学技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正伦理价值的坚持和弘扬;社会正义原则既是对科学技术正面伦理效应的积极保证,也是对科学技术负面伦理效应的有效规约;生态和谐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霞 《海外英语》2012,(23):219-220
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试图从"人类沙文主义"的禁区中走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该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的小说《战马》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他呼吁人类要关爱生命,尊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经济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机会均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经济公平、生态公平与伦理公平相结合的全面公平原则;经济效率、生态效率与伦理效率相统一的综合效率原则;经济和谐、生态和谐和社会和谐相贯通的互动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凸显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生态微型小说的出现,为方兴未艾的微型小说走出了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揭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谴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野蛮行径,呼吁人们善待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渲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唱响生态保护的赞歌;展示资源匮乏的苦痛与无奈,讴歌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资源的善举,为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微型小说应该成为环境文学的轻骑兵,应高扬生态的旗帜,树立生态伦理信念,不仅洞察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的严重局势,而且为解决这一危机积极地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关照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三生教育”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情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与和谐生活的生态伦理诉求。“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生态伦理是对生存危机的积极回应,两者的殊途同归,反映了当今时代对超越现代性、重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人类文化前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是指平等和谐的生态道德,并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伦理规范,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2.
摭谈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探索与确立,改变丁我们的生态观.产生了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是自然界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美的形式。这种观念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工程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话语中,似乎都缺少对工程师在环境中伦理责任问题的关注。早期工程师把对雇主保持忠诚放在首位,但这种伦理观念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已变得过于狭隘。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循环经济的价值诉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呼唤工程师承担更多的环境伦理责任,这必然导致工程师传统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探讨这些问题对深化工程哲学、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以及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是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两个基本信念,它造成了现代发展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是追寻发展合理性。它既不同于传统伦理学,也不同于生态伦理学。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因为现在人类已陷入资源匮乏和环境危机,说到底这是人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的解决,只有依赖于生存的原理,大力倡导节约自然资源,将生产和消费限制在满足人们为健康生存需要的限度内,人这个物种才能在地球上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就是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和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和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关于非人类中心范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生态学根基和厚重的伦理学底蕴。这一范式所适时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看待问题的新的审视维度,对人类重新认识由于忽视本来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世界,以及忽视自我与自然之间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等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透视这种挑战背后所力图探寻在后工业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的时代出路,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和深层体认的。特别是在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今天,精致梳理其生成过程和来龙去脉,并深度揭示其积极的借鉴成分和有益的启示因素,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东海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12-14,25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轫之作,也是一部揭示宇宙奥妙的智慧之书,书中包涵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范式,批判了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始情结,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