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典抒情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姿。本文就寓情于景,景情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等方面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并论述了情与景、物的关系,在抒情诗、咏物诗、写景诗中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提出在咏物诗中是“物中生情”,在写景诗中是“景中含情”;在抒情诗中,是情景渗透。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悲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既采用了以哀景、哀事写哀情的手法,也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段,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体现了此诗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3.
杜诗景语是指杜甫诗中出现的写景诗句,存在于景物诗、纪行诗和其他诗篇中。杜甫精于景物描写,表现为三大优长:一是所写景物种类万千,异彩纷呈,其景语可分为八种类型:壮阔之景、细微之景、动荡之景、静谧之景、平和之景、险怪之景、明丽之景、幽暗之景。二是精于体物,通过细心观察、精心思考,揭示出具体景物的特征,做到搜刮精髓,传其神韵,有巧夺天工之妙。三是固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自然界中寻找与情怀相吻合的景物,用景物蕴含情感,做到情景相融;同时,还采用情景相悖的方式,用丽景衬愁情,借以强化情感。杜诗景语成为认识杜甫某时心情的绝好媒介。  相似文献   

4.
平淡出真知——小释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陶渊明的诗有着清明淡远的意境,有着平淡自然的文风,有着哲理与生活相交融的诗意。从平淡的语言出真知,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展现平淡真知两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5.
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关系的处理特点鲜明。在抒情和写景的内容上,就"情"来看最大的特点是"伤己",就"景"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布景";在情景关系上,情景结构特征为"情+情景交融+情",情景模式有机结合了旅途漂泊与向往归隐,写景和抒情诗句比例较为适中,多采用移情、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而较少采用比兴手法。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交融,具有划分诗歌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管灏是玉溪康熙年间进士,为滇中玉溪名人文士之一。其一生为官正直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其诗意境空灵,多宁静之美,清新淡雅,纯朴恬淡,或抒写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或表明个人心志,报国为民,不与世俗合污,气质高雅;或描绘隐逸生活的惬意安然,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向往。清代诗歌创作继承发扬了古诗缘事而发的特点,既不乏传统精神,也不缺现世美感,管灏诗极为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模山范水或吊古抒情,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但善于融情入景,神韵悠然,更传神体写滇中情韵。  相似文献   

7.
杜甫擅长写景,他对于自然景物,既十分热爱,又常常具有独特的感悟。因而.在他的笔下.往往把自然景物描写得生意盎然,富有情趣。这一特点在其陇右诗中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其陇右诗在写景方面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描写景物细腻逼真,绘形绘色,尤其是注重细部刻画.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能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二是善于以情点景,即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情与景融合为一,这样就“点活”了景物,使作品闪耀着身处逆境的诗人虽忧愁郁结却又不屈不挠的生命火花.三是写景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明丽自然的吟咏.亦有突兀峭硬的放歌,二者备具特色,同臻其妙。  相似文献   

8.
散文依靠意境来感读者,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境,体现的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辉映,透露的是作者的心智与情思.散文必须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移情等.  相似文献   

9.
何逊、阴铿作为南朝梁陈时期重要的山水诗人,相比于谢灵运、谢眺、江淹等诗人,二人的山水诗中,景因情显得更加形象,情因景显得更加感人,情与景的关系更为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职大学报》2012,(4):46-48
《我从草原来》一歌,景、情、志三者浑然一体,一是词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情感来源于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花日的口述,读者从歌词中仿佛看到了她在畅谈,在追忆,在感叹,所以该词以场景的真实为生命,以追随歌者为构思,致使景、情、志自然相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他的《中国诗学》中说:“研究诗的时空设计,在中国诗歌中特别重要。因为诗的素材,不外时、空、情、理。中国诗中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歌的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词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融合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要把握一首诗的意境不容易,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是感知阶段,感受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氛围;第二是认知阶段,明确诗歌的意象(表现作者情感的描写对象),进而品味诗歌的境界,这才获得诗歌的意境。感知必须借助的重要手段是朗读,古人云:“书读  相似文献   

14.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5.
博尔赫斯的"武士刀客"小说并非博尔赫斯"幻想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而是一种另类之作博尔赫斯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类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作家创作的始终,主要对生活于阿根廷一带的高乔人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人写秋诗甚多 ,主要是赞叹秋的自然美 ,表达喜秋之情 ;感叹秋的萧瑟 ,引发悲秋之感。这些诗凝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观照之情 ,构成感秋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有宋一代诗歌情与景关系疏离之原因,与宋代特有的政治和文化制度、策略有关,与理学(心学)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与宋人的创新精神和陌生化于唐诗的心态相系,与词被大量创作相连,与宋代长期的民族危机相成。如此种种,使整个宋诗在情与景的结合度上较之唐代大为降低,但却因此而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19.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不同的文体宜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议论文宜采用“顺藤摸瓜”法;小说类宜采用阶梯式情节图字法;散文宜采用“形”“神”兼备,以“景”显“情”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景、情、思、理四个方面对苏轼的《前赤壁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