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超级女声":电视本体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鑫 《现代传播》2005,(6):57-61
2005年之夏中国出现的"超级女声",是运用电视媒体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电视选秀活动.这一重要的电视文化现象,触及了电视学的诸多领域.本文分别从电视社会学、电视经济学、电视文化学、电视心理学、电视艺术学等不同视角入手,对其电视本体理念加以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的电视竞争,呈现出越转越快的陀螺状态,在存量上你死我活的争夺,广告驱动的收视率让中国电视行业成为腥风血雨的"竞争红海".在这种格局下,节目创新成为各电视台从红海中杀出血路的生死抉择.当多数电视台还在用新闻和电视剧争夺制高点时,湖南卫视最早开始了以模仿、借鉴为突破口的电视节目创新.从"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到"超级女声"、"天天向上",湖南电视成了中国电视节目创新引领者.而中央电视台二套,由于频道定位排除了电视剧,曾经也以"幸运52"、"开心辞典"等节目,与湖南电视一同引领中国电视节目创新浪潮.  相似文献   

3.
殷俊  殷瑜 《今传媒》2007,(6):33-34
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栏目--"赢在中国",它创造性地融合了大型选拔赛、电视访谈、电视专题等节目形态到真人秀节目中,辅之以现场直播,贯穿"励志、创业"主题,在全国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4.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纵观目前国内电视综艺,喜剧类综艺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喜剧节目成为多个卫视的"台柱子",电视观众在整个2016年被喜剧类节目"狂轰滥炸".对喜剧快速的开发与无序的挖掘已导致喜剧出现"异化":创作主体异化为"表演机器",审美对象缺少喜剧精神,而审美主体产生欢笑疲劳、被喜剧淹没.这背后的原因是资本渗透入电视综艺,资本逻辑侵蚀了文艺逻辑.喜剧异化问题值得警惕,喜剧类综艺应该作何调整,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电视的"真实性",皆因为电视符号的能指不仅与所指有着相似性,而且与所指事物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使观者认为看到了能指就看到了所指事物,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场感、亲历感.然而,电视符号创造的"看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而是"技术真实". 其中,促使观者把画面当作引得符号来理解是电视制造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这种"眼见为实"的亲历感同时限制了其图像符号所指的丰富性、多义性,反之可以说图像符号的直观性、在场感限制了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历了漫长的英雄、神话、政治宣传和说教的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末走下"神坛",来到民间,开始了它的"平民化"历程.尽管其"平民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还出现过各种背离"平民化"初衷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从英雄到平民的转变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本文试从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梳理中国电视"平民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普遍存在的"克隆现象",从法律的视角进行审视.基于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智力创作成果,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对电视综艺作品法律保护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避免"克隆风",纠正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无序竞争,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这种方式被各级电视媒体所"抄袭",毫不夸张的说:"感动""骄傲"漫天飞舞。对这些"骄傲"和"感动"作出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轨迹:1.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活动多数以电视媒体作为主办  相似文献   

10.
所谓"准电视摄像师",是指对即将从事电视摄像行业的人员的形象称呼.由于现在新走上电视摄像岗位的人员绝大多数足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本文即用"准电视摄像师"代指那些正在高校学习电视摄像的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11.
"三农"电视节目如何"三贴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贴近"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工作原则.电视媒体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和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13.
近来,笔者读了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沃尔特·李普曼的著作<公众舆论>,在读到"成见"、"兴趣"等章节时,引发了以此为视角对于固有的电视收视率调查的重新考量.笔者以为,业界暂时基本统一并作为主要调查手段的电视收视率调查之"日记调查法",存在着明显的对于"成见"的映照,故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到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上可谓出尽了风头,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到2006年"梦想中国"与"超女"的火拼,"真人秀"成了各电视媒体炙手可热的节目形式.尽管研究者对"真人秀"冠以"娱乐化"的帽子,对它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但这些新兴的电视表现形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更多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7.
李荣 《今传媒》2009,(10):85-87
互联网络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10年,但是世界电视已经有80年历史,中国电视也走过了50个春秋,又逢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这些中国发展历史上关键的节点上,电视是社会变迁忠实的记录者、冷静的思考者和发展的推动者.电视"热定行"、理论"冷思考",我们研究中国电视的发展,这对中国电视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创造电视军事节目品牌中,加强节目编排,进行电视播出季运作,是吸引约会更多受众,培养受众收视习惯,达到有效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播出季的"季",并非传统意义上自然的"季节",而是指播出"季节",是电视播出  相似文献   

19.
"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突如其来横吹中国荧屏的"娱乐"风已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脉搏渐成气候.事实证明,"娱乐"曾经是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现在则是中国电视文化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娱乐与市场、娱乐与产业的相互吸附,并非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经济时代文化创造的现实处境.中国电视节目对"娱乐"质素的明确追求,致使"娱乐"从文化艺术作品审美的社会功能转向文化艺术创造的本体,成为中国电视与国际接轨市场化发展、产业化运营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图书传递工程"是2005年8月,由CCTV-7《生活567》栏目发起并承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这个活动的宗旨是"节约书本,奉献爱心,扶贫助教,促进和谐",通过不断加强城乡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