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在力量,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式,基于创业板中小企业2014—2020年财务数据,利用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SA指数,通过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过程及作用机制,并进行替换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最后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作用差异,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超过50%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的方式间接作用于中小企业;第二,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企业、互联网和计算机行业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关系,从2016-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中,选取适当指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对农户收入的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皖南地区优于皖北地区和皖中地区。因此,应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减贫方面及就地就近就业的效应,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飞速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影响的机理阐释,利用2011-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的进程。数字普惠金融既提高了城乡“富裕程度”,也提升了城乡“共享水平”,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双赢。(2)非农就业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扩大非农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3)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门槛。在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共同富裕的关系,并为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据此,采用2011—2020年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三高、三态、三风、两治、三维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均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但是效应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数字金融优势,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维度均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使用深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互联网信贷指数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施加显著影响,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通过互联网保险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拓展和完善数字金融应用场景、优化数字金融业务、提高居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倡导新型消费模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探讨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武元  程章继  蔡庆丰 《教育研究》2021,42(10):122-137
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预期教育回报率、改变家庭教育偏好、放松家庭资源约束等渠道,提升家庭教育期望,推动教育公平.利用2014-2018年共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机制,发现三个特点: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标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分指标都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期望,但数字化程度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性别歧视、城乡差异、收入分层、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等"非自致性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三是对于低社会资本、低文化资本、低外界信任、低智力水平以及不使用互联网的弱势群体,数字普惠金融未能体现教育公平效应.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与针对性,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帮扶,提升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普惠性;凸显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缩小禀赋差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1-26
通过选取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运用泰尔指数衡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在不同空间层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作用机制不够显著,不能体现与财政支农支出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我国应拓宽传统普惠金融渠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政策,发挥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运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编制的普惠数字金融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从数字金融维度上来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是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金融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覆盖广度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使用深度,而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单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该作用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检验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有推动作用,且分维度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贡献度较大;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是非线性且存在异质性,中、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抑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而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则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降低。因此,应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教育投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基于微观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以信贷约束作为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缓解家庭信贷约束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变点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个维度对于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共同富裕;(2)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高于中部地区及东部地区;(3)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先增后减,存在三个变点并呈现出四个不同的阶段。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当着重提高其具体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且应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于第三变点值前后的省份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减。  相似文献   

12.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也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为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用中国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2014—2016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响应也不同,具体表现在:小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提高;大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降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的降低。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程度,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3):47-50
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所有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社会普惠属性居于其中心地位。协调县域农村普惠金融的社会普惠属性与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益中心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以其效益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效力,导致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在实践中未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4.
利用省域面板数据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城镇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结构差异性和地区异质性。据此提出要深入农村数字金融业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区域协调战略和完善风险监管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安徽省局部县域实地考察,选用熵权法分析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及其差异。研究显示,安徽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整体不佳,但有向好且均衡化发展趋势,且与地区人均GDP水平、金融资源配置正向关联,与金融交易成本负相关。针对其发展困境,文章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金融资源配置、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8年我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结果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对非资源型城市,其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长型依次递减。鉴于此,我国各城市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挥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7.
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大热议题.数字技术引入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不仅能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下问题,还能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三农",推进精准扶贫和电商扶贫.本文将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数字技术的优劣势,并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沙盒"问题,最后研究如何在"三农"问题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TVP-SV-VAR模型从农村金融环境、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三个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根据所得结果,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民生活富裕,还可以间接创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体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时点差异还是期限差异,三个层面所合成指数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正向响应,其中对农村金融环境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则以短期效应为主。故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需要短期内普及农村,更需要以长期性的金融战略以及基础性制度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供需总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应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机制;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水平。通过完善供需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20.
数字普惠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其普惠性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赋能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传导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单门限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越好,越有利于城乡共同富裕.应该不断加快金融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缩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发挥金融普惠优势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