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列举了兼类词、词类活用的常用种类,并通过对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比较分析来阐明兼类词属于词的跨类,词类活用不属于词的跨类这一观点,同时还指出了几种词类现象也不属于词的跨类。  相似文献   

3.
谈谈兼类词     
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且意义相同的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兼类词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它还受欧化语法、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影响.由定义可知,判定兼类词要遵循同一性、经常性和多功能性三条原则,从而将兼类词分为形、动兼类词,名、动兼类词和副词、区别词兼类三种.兼类词这一复杂的语法现象有待于我们今后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语法研究和词典编纂的难点,作为黏着语的韩国语也不例外。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自建的"《新国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词表征情况作了详尽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现象不如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那般丰富,兼类数量相对较少,兼类类型相对单一。尽管如此,词的兼类现象还是具有一定跨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活用和兼类是古汉语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学们对此多有讨论。本从古字的原始构形、字(词)的原始词性、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汉语句子对举的特点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大量名词用作动词不是词类活用,上古汉语动词无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分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词各有类,然而在汉语中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词类活用.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剖析了兼类词、词类活用和同音词,指出维吾尔语虚词()是兼类词,维吾尔语虚词是同音词.与名词时位格形式()是同音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几个词类标注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秋生 《现代语文》2006,(5):115-116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在吸收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汇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但是,有几个词的词类标注还不够准确,如"憋气""发端""廉价"和"眼红",本文根据语言事实和语法学界公认的词类划界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对这些词的词类标注作了补充和修订.  相似文献   

9.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学生常常混淆汉英词汇在词类上的用法区别。从汉英在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英词类的特点和汉英兼类词现象等三方面进行对比。汉语在词类划分方面同时注重词的功能和意义 ,而英语则主要根据词的功能来划分词类 ;汉语和英语词类虽然具有许多类似之处 ,却在词类的组成及用法上有许多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在词的兼类现象上也有语音、语义和词形等不同之处。最后提出英语词汇教学应采用的方法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好戏/好说,白纸/白吃"联系到汉语兼类词的标准问题,通过对汉语词类的一些史料及词义、语用的分析,说明汉语兼类词的标准是字形、字音相同,词义极近、词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田永焕 《文教资料》2012,(32):110-112
从语言的类型学角度分,现代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它最根本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少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往往可以体现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样的词到底只有一个词性,还是兼有几个词性?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成为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本文试图对语言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做一个简明的概括,另外通过形容词的兼类谈谈判定兼类的原则和标准,最后谈谈兼类与活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0):97-97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词类活用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汉字浩瀚多彩,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且复杂,一字多义现象更是极为普遍,以致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某个不十分明确的字词到底属于词类活用还是其他用法,确实难以判定.不能把"兼类"和"活用"准确的区分,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按"活用"现象来处理,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词性活用,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与汉语的以下特点有关:汉语的词及词类划分的标准没有确定的界限,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没有整齐的对应关系而句法成分之间有确定的位置,汉语固有的语法手段为词性的变动提供可能,汉语构词方式的特点为词性的活用提供可能.汉语词性活用是相关词语互动的结果,它与句意和词义具有密切的关系并受到它们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语法和词典研究中,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最为棘手,其中具有自指用法的概括词兼类问题尤甚。主流观点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的“简约原则”,把分析语普遍存在的概括词语法多功能现象视为汉语特有的词类多功能现象,从而造成汉语词类“类无定职”的困境。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上述观点已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词性标注产生消极影响:现代汉语词典中兼类词条的数量被人为减少,造成现代汉语兼类现象远远少于现代英语的假象;对于规约化自指用法的表征,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同一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自相矛盾、在不同词典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突出。因此,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人们对语言变异的追求,新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人瞩目。文章结合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活用现象的调查,运用兼位理论从语义-语法角度初步考察了当代汉语新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依据兼位的分析方法,将语义-语法是否具有复合性作为判别词类活用与兼类的标准。在新词语活用范围的界定上,应该坚持从严标准,注意与其它非活用现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文言文中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词类属性,不会随意改变,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会出现因语境的不同而由一种词性向另一种词性转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必须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孤立地看待某个词,则构不成词类活用。当某个词被活用以后,其在词意上或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兼类词是指具备两类或多类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本文从兼类词必须具备的条件、兼类词和同音词、词类活用的区别、兼类词的类型以及兼类词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兼类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复音词至少有四个特点:①复音词词形的定型化;②音节数量的双音化;③词汇意义的单纯化;④语法意义的明晰化.提出这四个特点应该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的,因为词形定型是词这一语言单位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不唯汉语如此,任何一种语言的词均如是,如果一个语言单位的读音不固定,书写形式也不固定,这个语言单位决不是词.音节双音也是汉语学界公认的,有人甚至认为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就是双音化趋势.词汇意义单纯,也容易使人接受;只要随意打开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据笔者抽样测算,汉语多义复音词只占复音词总数的百分之十弱,而超过两个义项的多义复音词不足多义复音词总数的百分之六.只有语法意义明晰较费口舌.但从理论上说,至少是汉语的词如此,多义词很难笼统地一言而蔽之说该词具有什么样的语法功能,属于哪一词类,具有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但就其某一义项而言,其语法功能是固定的.当然也有一个义项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兼类”现象.兼类现象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兼类现象与多义现象相伴而生,是语言的正常现象,即使汉语的词在这方面略为复杂,某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棘手,我们也不能怨天忧人.既然承认汉语复音词词汇意义具有单纯化的特点,根据上述理由,我们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