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小说的创作方法继承的是白居易"为时为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它坚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创作,以日常生活事件与普通人为创作对象,遵循从经验出发而不从理论出发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方法在40年代与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的主流创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但到50年代特别是"两结合"创作方法提出后,它与主流创作方法的差异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2.
当前,文艺界在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提出了疑问,理由之一就是“两结合”缺乏历史依据。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我国历代文论中关于创作原则和方法的见解,想来不是多余的事。众所周知,文学史上存在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般地说,现实主义偏重于客观事实的具体描写,在表现方法上偏重于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方法,它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近年来,却有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他们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本身,“既不需要也不可能结合成为另一种新的创作方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无产阶级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然而,“四人邦”却以虚无主义的“空白论”,来割断和否定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又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三字经”模式,取代革命“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这是对毛主席革命文艺思想的极其鄙劣的篡改。因此,探讨、研究革命“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捍卫  相似文献   

5.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简称“两结合”)这个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完备的创作方法,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一九五八年正式提出的,迄今整整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毛主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并用这个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夺取了政治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跃进。“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就是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正式提出的。长时期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迄今二十年来,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它进行了认真学习、热烈研讨、努力运用,创造出了一批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光辉灿烂的文艺作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两革结合”创作方法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古代文艺遗产中“相结合”(注)的现象;如何看待“两革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如何掌握和运用“两革结合”创作方法等等,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年来,“四人帮”毒化文化  相似文献   

7.
《创业史》(第一部)出版以后,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大家共同认为,这部长篇较成功地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以蛤蟆滩为中心,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农村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梁生宝这个一代新型农民的英雄形象。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提出以来,许多年过去了。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实践证明,革命文艺工作者只有充分掌握并运用这一创作方法,才能表现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时代面貌,突出时代精神,革命文艺才能更好地完成  相似文献   

8.
陈毅同志既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杰出将领,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豪气磅礴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陈毅同志的诗词创作,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是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的珍品,也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范例。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关键问题,是革命现实与革命理想的有机结合。它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在真实地、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规律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性和改造社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在艺术上代表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花妖鬼狐世界.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神异的人物、谲幻的场景、离奇的情节;文白相融的语言风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聊斋志异>中产生的奇特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的、主要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社会主义文学正是恃之而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可以说,一旦背离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文学在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因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不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原则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然而在我国当代的学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本荒芜的景象。本从精神追求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入手,对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创作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实主义在我国应该更加得到重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结合他成长的几个阶段,探讨了肖邦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总结出肖邦深刻的创作思想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并建立全国政权已基本成为定局,筹建中央人民政府已提上中共的议事日程.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华北人民政府对如何建立新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从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顺利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试论左翼文学关于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学创作方法理论的探索,是在翼学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率先提出的“新写实主义”只是旧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机械结合,而依附其上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实质上是“流漫的极左主义”,随后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初步纠正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开始拨正了现实主义学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最后的独尊坛,既推动了左翼学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新学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的小说揭示出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革命逻辑,洞悉了特定时代的荒诞.革命逻辑重视伦理和功利,远离理性与事实.小说还对性进行了重新书写,以性为反抗世俗极权的重要据点和途径,并且解除掉覆盖其上的重重文化语码.让性回到它的自然状态.王小波向往有趣,小说充满了游戏精神.借助黑色幽默,以喜剧形式书写悲剧内容.总体来看,王小波使智慧成为小说本身的一项重要质素和小说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昭示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是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他用其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独立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红楼梦》的问世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惊心动魄的社会人生悲剧,扣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木通口一叶,日本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对她的短篇力作《青梅竹马》的创作特色的分析一般都认为是由写实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青悔竹马》这部描写思春期少男少女的恋爱作品,其真实性、客观性写作技巧构成写实主义的灵魂,而它的幻想化、浪漫化写作技巧则构成浪漫主义的外形。《青梅竹马》的成功,证明了浪漫主义决不是和写实主义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映成趣的。  相似文献   

19.
樋口一叶,日本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对她的短篇力作《青梅竹马》的创作特色的分析一般都认为是由写实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青悔竹马》这部描写思春期少男少女的恋爱作品,其真实性、客观性写作技巧构成写实主义的灵魂,而它的幻想化、浪漫化写作技巧则构成浪漫主义的外形.《青梅竹马》的成功,证明了浪漫主义决不是和写实主义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映成趣的.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人》是以为爱情画像为最初的创作动机,但却以革命的胜利为结局,这种创作思路的转变,存在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革命现实干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致使本来以爱情为主题的《北京人》在戏剧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转变成为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体现。透过此个案,显示了近代戏剧创作过程中对古典戏曲继承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