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10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熟悉性、语境对成语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熟悉性、语境均显著影响中学生对成语的理解;②熟悉性、语境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作用受语境和年龄的影响。与初中生比,高中生能更好地利用语境帮助其理解成语,特别是帮助其理解中、低熟悉度的成语。这些结果为中学成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其意义,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成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及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个“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其一,是指在理解成语时要用好“语素分析法”;其二,是指在运用成语时要用好“语境分析法”。具体解说如下:一、语素分析法成语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它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往往是某个语素的意义影响甚至决定着成语的整体意义。所以,要准确理解成…  相似文献   

4.
成语中存在“异读”现象,这些“异读”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影响极大。成语中的“异读”可分为四类:专名异读、通假异读、异义异读和易性异读,每类异读均与意义发展、解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成语来源久远,含义深刻,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虽然下了大量工夫,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法欠佳。现介绍几种理解成语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添加成分法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地…  相似文献   

7.
一、会意朗读,理解成语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几乎都采用两两隔开的方法教学生读成语,如“三顾/茅庐”“围魏/救赵”“绿草/如茵”等。因为这样的朗读听起来既整齐,又有力量。其实,有些成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意思找停顿,例如“川/流不息”,这样读便于学生联想到“水不停地流动”,类似的成语还有“情/不自禁”“目/不转睛”“美/不胜收”“学/无止境”。还有一类成语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如“自以为/是”,这样一读意思很明确:“自己认为是对的”。类似的成语有“一衣带/水”“无动于/衷”“出人头/地”等等。不同的停顿便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含…  相似文献   

8.
一、理解记忆心理学认为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联系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需要识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时 ,要弄清材料的内在联系 ,新旧材料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例如 :记成语先了解成语的由来 ,并记住关键字的含义 ,如成语“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 ,虽然关在马圈里 ,仍旧想着去跑千里的远路。此成语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 ,仍有雄心壮志 ,其中“骥”是良马之意 ,“枥”是马槽 ,“伏枥”这里是指关在马圈里。这样成语的意思就容易记住…  相似文献   

9.
“而”字在成语中相当活跃。了解成语中“而”的作用.对于我们学习古和理解成语颇有好处。  相似文献   

10.
怎样教成语,不断提高理解和识记成语的效率呢? 1.抓住关键字词,掌握整体意义。成语有固定的字数,每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成语只要了解、掌握了它的关键字义,它的整体意义也就容易理解、识记了。如“张冠李戴”,关键是掌握“冠”的词义,明白“冠”是帽子,就明白了成语的整体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 2.掌握组词特点,注意配合关系。成语是由不同的词组成的,词与词的配合形成一种关系。有些成语掌握了它的组合特点就便于了解它的整体意义。由同义词组合而成的,弄清一组词的意义就能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一心一意”,一个心眼儿。“一心”与“一意”同义。“精打细算”,形容计算得极其精细,“精”与“细”、“打”与“算”同义。“家喻户晓”,形容人人都知道。“家喻”与“户晓”同义。  相似文献   

11.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12.
成语中字词的几种特殊用法赵金梅,李宝仓,张胜月,狄生荣成语中字词的用法基本上沿用古义。因形成成语的来源是多渠道的,虽有些成语的意思较为隐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明白易懂,特别是一些来自俗语的成语,字义往往很容易理解。如“七上八下”、“一塌糊涂”、“一...  相似文献   

13.
成语大多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但是,也有少数成语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等。判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是不是成语,主要从两方面看:一看它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如果是成语,则其意义就不是组成它的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如“水深火热”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水很深,火很热”,它指的是人民生活处境极端艰难。如果不是成语,它所表示的意义则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科学文化”则可理解为是“科学”与“文化’两个词的意义相加。二看它能否调换或拆开。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14.
1、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任何知识只有对它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找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才能记得快,记得牢。如: 记忆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成语,它是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现在比  相似文献   

15.
成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一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因此,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各项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东西替换。对有些成语,还须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下面对本册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逐一作出例释。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没有话说。如:“特务们哑口无言了。”(《挺进报》)主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补语,与“张口结舌”“默默无言”“理屈词穷”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6.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17.
“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词类活用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不仅在古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现代汉语成语运用有着密切联系。正确辨析和理解“名词作状语”,对阅读理解文言文、诠释翻译重点句子、准确理解运用成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年来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使用的前提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可一望而知其义,有些成语就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不是“人们都集中在家中而使得巷子空了”,而是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  相似文献   

20.
所谓成语运用中的“似非而是”现象,就是指成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以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似乎是用错了,而实质上,却是恰当的。对成语运用中“似非而是”的错误判断,往往是我们忽视了成语的变式使用或原始意义的用法而造成的。下面将成语运用中常常出现的一些“似非而是”现象作分类举例并简单解释说明,以期获得些许启示,来提高我们对成语应用的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