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相似文献   

2.
卢沟桥事变和抗战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侵略计划,突然向位于北平城西南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爆发。中国由此开始了连续八年的全国性抗战。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阴谋,是日寇大举进攻全中国的起点,我国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奋起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是反法西斯侵略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本文拟就“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作概要的说明,以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8月9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以压服中国的抗日运动。国民政府为扩大战场,造成全国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将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的3个师迅速支援上海,迎击敌人对上海的进攻,“八一三”上海抗战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5.
张欢 《学习之友》2011,(9):49-52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自此,“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除了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的敌后斗争外,隐蔽战线上,国共两党也和口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所,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然而,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只是在sq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面对侵略,行使“自卫权”奋起抗战,抵御外侮。对日正式宣战,则是在战争进行四年之后的1941年12月8日。宣战问题,不仅涉及国际法的若干准则,而且也体现出中国政府抗战指导思想和战时外交政策。因此,本文拟就中国政府在宣战问题上的考虑、何以没有及时宣战以及由此对中国抗战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试加评析,以求弄清这一历史问题,从而有助…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2):35-52
学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全面抗战起点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流观点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为起点,另一种观点是以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北平南苑为全面战争起点。日本方面称卢沟桥事件为"军事事变",称察哈尔—平西战役、华北会战为"华北事变",战争扩大到中国南方后改称支那事变,其意在否认侵略,推卸战争责任。正确界定事变与战争的概念,把握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全面抗战的起始时间不仅有着厘清史实发展脉络的学术价值,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卢沟桥事变而引发的察哈尔—平西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阶段性标志地位,经此一役,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抵抗。抗战爆发后,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起来抗日,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来。抗战期间,民族资产阶级强烈呼吁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为了坚持团结抗日,他们要求国民党政府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民族资产阶级所以能表现出如此进步的政治态度,除了他们本身  相似文献   

10.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政府严厉谴责日本扩大侵略,对中国抗战表示同情与支持。同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并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大炮等军火物资的易货贷款,派遣3000多名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以及数百名空军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帮助抗击日  相似文献   

12.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侧面。认真剖析这一时期蒋、汪集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即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英美派蒋介石集团的基本主张是联共抗日。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是国民政府多年来在对日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日寇进攻上海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在行动上,蒋介石集团这时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曾经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平津战役、上海战役、忻口战役等,给日  相似文献   

1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为了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不仅从军事上展开进攻,而且从文化教育上展开进攻。面对抗战初期敌人的疯狂进攻,毛泽东于1937年7月23日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就必须改革国民教育。即“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禁止汉奸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广泛的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形成了一致抗战的局面。在上海,各界民众相继筹建组织救亡团体,其中由何香凝发起组织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是卢沟桥事变后首先起来担负救亡工作的,它于1937年7月22日建立,是妇女界最大的救亡团体,也是各界中较活跃、影响较大的民间救亡团体之一。一何香凝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何香凝是近代的妇女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数十年来,她始终以艰苦卓绝的精神,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与宋庆龄被并称为抗日救亡斗争中的“寒夜双星”(1937年9月27日《救亡日报》)。抗战烽火燃起之时,她已年近花甲,但革命爱国之志老而弥坚,对一切爱国救亡之举无不热诚赞助。“七七”事变后,上海人民群情激奋,有大量妇女想参加抗敌后援工作,亟需领导和组织。于是何香凝集合中华职业妇女会、中华妇女互助会、基督教女青年会、中华女子职业补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在芦沟桥燃起了战火;“八·一三”事变,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起硝烟。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在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的呼声中,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之权以应之”。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正义立场。然  相似文献   

18.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武汉保卫战结束,是中国八年抗战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积极“努力的”抗日路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正义性。抗战中后期,由于国民党抗日路线的逆转,这种全面性和正义性也随之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19.
1.两国教科书中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叙述中国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以上均引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日本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不知何人向正在演习的日军开枪的事件。翌日晨,日军与中国的国民党进入战斗…  相似文献   

20.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正义性,从来无人置疑,就连汉奸汪精卫也曾理智地认为,日本“穷凶极恶,侵略中国”。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叛国投敌,并在南京建立了公开充当日本帝国主义帮凶和鹰犬的伪政权——汪记“国民政府”呢?本文就南京伪国民政府出现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政策的产物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虽然顺利侵占了武汉,但此时它的弱点明显地暴露出来:经过我国军民十五个月的奋勇抵抗,日本兵力大量消耗;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军队日趋分散;由于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