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作何解释?不少教师在解释“床”时都指出应作卧具讲。而我们认为:这里的“床”作卧具解释是不恰当的,作井沿、井栏杆讲更合理些。如果大家对我国古代的民俗和“井”在古时的深刻含义作一些探究,也许会赞同我们的观点。“床”不作卧具解释的理由如下:1.我国古代的窗子还未能安装上玻璃,人们为了防风御寒,一般都要给窗户蒙上一层纸。这在一些武侠片中可以看到,一些江湖侠客在漆黑的夜晚,用手指沾一点唾液,轻轻把窗户纸戳一…  相似文献   

2.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3.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教材对“始扶床”是这样解释的:刚能扶着床走。“床”的含义在“注释”里没有具体的解释,在这里显然被认为是卧具了,即现代意义上的“床”。查阅有关资料,对此处“床”字的意义或语焉不详,或这样解释:“始扶床,是刚刚能扶床走路。由始扶床到如我长,时间只有二三年,未免太快,于理不合;但诗人写诗,似在夸张,极言光阴之快、小姑成长迅速,以表示兰芝对小姑的感情,并不是实指小姑已长大成  相似文献   

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烩炙人口的小诗《静夜思》。历来,诗中的“床”字皆释为睡觉之床。然而,我总觉得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在古汉语中,“床”字一般有以下四种用法:一、卧具(即睡觉之床)。如《诗经》“载寝之床”。二、坐具。如杜甫诗“乘月坐胡床”。三、井栏。如古乐府“后园凿井银作床”。四、器物的架。如笔床、琴床等。我们若把  相似文献   

6.
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三种解释; 一、将“床”理解为睡觉的床,认为这首诗是写诗人“上床入睡时,因看到床前由窗口照入室内地面上自如秋霜的月光,而引发望月思乡之情。”(《阅读与写作》1993年4期《谈引用警语名句的错讹》)这样  相似文献   

7.
李白名诗《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名句,并成了著名的成语“青梅竹马”的出处。对诗中的“床”字,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以为就是寝室中平时供人睡觉的床,一般并不深究。而“床”的另一解为: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愚以为认真思考起来,本诗中的“床”,它亦并非是指一般人家寝室内的床,而是指古金陵城内长干居民区中水井的井栏,即井上所设之木架,用以安放提水的桔槔(即吊杆)。  相似文献   

8.
程玉庆 《学语文》2002,(5):20-20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这自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其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一般都解释为“睡床”,但我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释为“井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少人对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作了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为读者的欣赏开辟了新的蹊径,但由此也引出了歧义,“床前明月光”之“床”的解释,成了分歧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首诗的艺术境界。 《名作欣赏》八三年第三期,刊登了张宏生《〈静夜思〉》一文,对“床前明月光”作如下理解: 一般说来,圆月最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我们也就不妨将其想象为彼时彼地的情景。月明而又洒光于床前,由此可以想见夜之深,夜深而又于床前见明月,则游子之不寐就见于言外了。这正是古诗“忧愁不能寐”的意思。 显然,张宏生认为“床前明月光”之“床”是供人睡眠之床了。  相似文献   

10.
《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历来教参上注释为“睡觉的床”.我认为,此“床”应  相似文献   

11.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12.
布菜克的名作《老虎》词语含混、话语模糊不清,却因此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为理解和阐释诗歌及其要素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无限广阔的空间,使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能从作品中发掘出与自己的情趣相吻合的意蕴,从而引发出多种不同的见解,使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3.
律诗中的对仗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英语修辞中的平行对照虽与对仗有些相似之处,但不是一回事。所以,把律诗译成英语时内容与形式不易兼顾,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当然,从宽泛角度看,诗是可译的,律诗也不例外。诗的内容与意境在译诗中可能会较好地传递出来,但形式上定有所改变或缺损。  相似文献   

14.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而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人恰恰都把自身忘记了。相反地,在诗中,人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之上。人在其中达乎安静,当然不是达乎无所作为、空无心思的假宁静,而是达乎那种无限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一切力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与我们在其中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是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地,诗人所道说的和采纳的乃是现实的东西。所以,诗的本质貌似浮动于其外观的固有假象上,而其实是最为确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古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虽为不同的文艺样式,但二者在创作手法上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句法多采用蝉联相生的手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诗乐一体”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贯注着中国传统的“和”的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是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程俊英先生因"阪有漆,隰有栗"式的民歌习语在《国风》里多用来表示男女双方的爱情,以及"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中的"寺人"而断定《车邻》的主题并非"君臣相得",而是与男女之情有关,并且"反映了秦君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断面"。但经过对"阪有漆,隰有栗"式兴句、"寺人"、周代车舆制度及礼乐文化的考察,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应是"君臣相得"。  相似文献   

19.
通常来讲,春季是住宅建造业大兴土木的时候。尽管建房市场有些衰退然而仍有一些家庭选择建造定制住宅。这些计划中也不乏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分开的主卧室。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妇选择共同生活但分开起居。霍华德和贝弗·罗斯曼已经结婚33年了。他们感情很好但不能忍受睡在一起。贝弗的腿即使在睡觉时也不停地动弹,霍华德则是鼾声不止。所以他们拆了买的那套房子后,建了一套定制住宅。建房计划中就包括他们所谓的“打鼾房”。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的居住文化以"火铺"文化为中心,改土归流以后,流官"禁男女同坐卧火床",实现了"火铺"与床的分离,然而,"火铺"却以其适应性、经济性、社会性三大特征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它说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