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文生 《青年记者》2017,(25):58-59
毫无疑问,灾难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汶川地震等灾情严重的灾难都成为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在灾难报道中“来之能战”并“战之能胜”,是媒体记者的重要基本功和职业使命. 10多年来,在开县井喷、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均在24小时内进入最核心现场进行报道.现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就灾难报道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郑艳华在2013年第5期《今传媒》撰文说,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运用新技术、新渠道在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等方面创新突破,发布及时、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时政报道跃上新高度,传统媒体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是传播信息、给大众带来最新讯息的主要媒介,分享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媒体冲击,使信息传播的量和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媒体失去"优势",深陷困境,艰难跋涉。那么,传统媒体如何冲出困局、突出重围,迎来春天?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加强深度报道力度,加大策划力度、创新报道形式,做有价值、有内涵、有吸引力的新闻,以优质的内容取胜,是当今传统媒体人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冲出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本文以汶川地震灾难事件报道为例,阐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两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破等观点,最后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将主题性报道做得更生动更好看,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以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两年,《新闻联播》栏目在主题性报道的策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法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十分值得地方电视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裂变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使灾难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媒体关于灾难的报道一旦失实,很快会被网民转发、质疑、批评,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和舆论危机。确保灾难报道的及时、准确是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媒体人、媒体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3·21响水爆炸事件"为例,观察传统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反应和作为,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失职的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8.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新闻载体,正以其实时性、互动性、多传播介质等特征冲击着传统媒体。以前在大型的新闻事件采访现场中,只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如今,在包括两会报道、新闻发布会、大型灾难事故、重大体育赛事中,网络新闻报道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并形成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薇 《东南传播》2013,(7):120-122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如其来和不可预知,极易引发公众的信息饥渴,因此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成为媒体纷争的战场,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迅速扩大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并展示媒体的综合实力。然而,在资讯渠道五花八门、传播网络四通八达的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等自媒体,迅速进行信息传递。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开始,新媒体传播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就逐步产生着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原先曾经拥有直播利器的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呈现优势不复存在的尴尬局面。以"5.20"福州五一路楼房倒塌的报道为例,通过对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分析,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突发事件报道。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是长期以来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报道的信息也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团队作为支撑。传统的媒体同样也具有劣势,其传播速度较慢,且在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设备作为支持。新兴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以及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样也存在着信息准确度不高以及干扰信息过多的问题。为了完善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借力新媒体扩展信息来源的渠道,同时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并且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战争等"天灾"和"人祸"所进行的报道.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等破坏性因素,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伤亡、损失,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常常成为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这一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主流媒介往往是民众最为依赖的信息源,也是处理危机事件最重要的沟通平台。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湖北日报》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对这次重大灾难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在受众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的特征。在灾难中,原有的信息渠道会遭到破坏,使信息无法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乔敏 《今传媒》2010,18(10):31-32
灾难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新闻媒体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传播取向。灾难爆发以后,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受众所掌握信息的主要来源,引导着受众的心理,因此,新闻媒体如何把事件"挖深"、"吃透",真实、客观、人性地报道灾难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边 《新闻前哨》2000,(10):10-11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及其传播信息快速、实时、全面及大容量等特点,已经让每一位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于地方媒体来讲,地方报道的地域独特性和新闻的接近性或许还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时事报道的传统优势则丧失殆尽。 因特同时代的到来,使国际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情况,“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家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大为降低”,“阻碍获取信息的障碍正在迅速地减少”。而仅仅在几年前,国内读者获取时事新闻的主要渠道还局限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上。显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形势下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报道,信息发布权威及时,使抗震救灾工作更有力、有序和有效,彰显出中国媒体的巨大进步。现场直播、赈灾晚会、新闻报道,对灾情的全方位聚焦,凸显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地震无情,传播有爱,人文关怀的独到视角,使灾难报道实现情义传播。  相似文献   

20.
每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都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到两会报道中。总结今年两会报道的特点,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和关注视角两个方面较以往做了一些改变。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3个方面对传统媒体在2013年两会报道中体现出来的传播渠道微观化和关注视角微观化进行分析与解读,总结出不同传播载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