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名明星女记者的演讲视频近来在微博上热传数万次,我看到一名从业界转到学界的新闻人推荐他的学生收看这个视频,"以体验陈述的力量",也忍不住打开了这个视频.看过之后我除了体验到陈述的技巧(不是力量),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又"被宣传"了.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3.
从"都市一时间"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骐  张弛 《今传媒》2007,(2):27-28
在湖南地区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有三档节目备受欢迎.一个是将娱乐化特色继续发扬光大的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说"新闻开创了新闻播报的另类形式;另一个是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经视新闻",以全天候滚动实时播报树立了优良新闻品质的口碑;再一个就是倡导"民生视角、本色表达"的"都市一时间",虽然其所在的都市频道同属湖南经视,但后者侧重报道百姓关心的社会新闻,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关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已经是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近年来提出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命题.因为只有"三贴近",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失真,才能保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人在企业报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已近20年,既当过"寂寞"编辑,也干过经常"出头露面"的记者,但是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当中,既听说或碰到过别人"想当然",自己也有过"想当然",因而因为"想当然"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眼"犹如一根魔棒,在一些看似平常、纷乱的信息中,巧妙地"拨"出闪光点,使其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能否抓准"新闻眼",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 寻找"新闻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思维有关,但并非完全无章可循。那么,到底有哪些章法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标题写得好或丑,效果大不一样.近从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日:"43岁女子卖淫供儿女上大学",说的是"1月11日在福建永安市南门某出租屋内发现一具半裸女尸,死者是一个约43岁的女子,据称在卖淫过程中遇害","据警方介绍,遇害女子卖淫收入,主要是为了养育在泉州一大学念书的女儿,以及尚在念小学的儿子".看了如此标题觉得有些不自在,究其原因,就在于太"裸"了!如此"裸",就把事情的实质--"被害"舍弃了,突出的是"卖淫供儿女上学".  相似文献   

7.
"虚假报道"一直与媒体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每年年末都会有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假新闻出炉.虚假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媒体亲手炮制的"宿敌". 2010年7月,济南多家媒体都接到一条线索:连日来,30岁的泰安男子张某拿着一个"元宝",呆在济南一条大街上,边乞讨边守候一位请他吃饭时将"元宝"遗忘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聘请14名记者为特约新闻观察员,并向他们颁发了由院长签发的"新闻监督护照".凭此"新闻监督护照",14名记者在云南全省法院系统采访时,将享有更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9.
陈尚忠 《今传媒》2007,(1):55-55
新闻贵"新",怎样做才能为了保住新闻的"新",既抢时间又防差错,这是一个不少人看似解决实际并未解决好的问题.近读一篇回忆周恩来总理处理一次新闻事故的文章,从中既看到了在什么情况下因抢时间会产生差错,又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既抢时间又防差错.现将其摘要录之于后,以飨未见读者.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媒体和记者构成"新闻元素",缘由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一个缘由愈来愈突出起来,那就是舆论监督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发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历史活用为新闻就很难实现;在"历史"活用为新闻的过程中,历史发现者的"发现"是创设新闻由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发现式新闻"比"历史新闻"的提法更能够体现出历史之与新闻的合法关系,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标题手法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著",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但是提到"公安新闻",我还是首先想到去年"警察打警察"、"警贼勾结"等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些都是过去没有听到的事情,现在一经报出,就非常引人关注,换一个角度说,采写这些新闻的难度也不会比那些正面新闻小吧?  相似文献   

15.
王德义  耿伟 《当代传播》2007,(2):107-108
一篇动人的新闻稿,一靠素材鲜活,二靠手法巧妙.嫁接"幽默情节"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幽默情节"嫁接原则 "幽默情节",是以悬念、夸张等幽默手法描绘的诙谐而带有深刻意境的新闻事件的某一片段.  相似文献   

16.
有次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向观众讲新闻故事。只见她左一个"然后",右一个"然后",前一个"然后",后一个"然后"。她一句话带一个"然后",五分钟就用了18个"然后"。主持人小姐"然后"得让我心烦,让我怎么也不忍再听下去、看下去了。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新闻学己经开启由"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的转换进程.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对象的社会化转换,即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活动这个中心,不再停留在职业新闻领域这个"中层",而是开始进一步的"上升"和"下沉".所谓"上升",就是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中,更加关注新闻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常常成为权衡新闻效果的铁律,总是与"负面影响"牵扯在一起.人为将新闻分为"正"、"负"的"新闻观",不但让媒体很难操作,而且经常惹出各种风波.以笔者浅见,所谓"负面新闻"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节假日期间,新闻也是淡季.在不停刊的情况下,怎么做好节假日新闻,做到淡季不淡,<新京报>北京新闻部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上兵伐谋 "点子"先行 与平日新闻相比,节假日动态新闻算是"小兄弟",质和量均难预期.如果按平日新闻策划,难免落入俗套,但如果离开节假日本身这个特点,又会显得生硬,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接口?<新京报>与中华骨髓库联合举办的"我的六一,你的爱心"大型活动,可以说是一次较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现在,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版块.此类新闻也许并没有非常抢眼的内容或者图片,但它却改变了长期以来大众媒体并没有以"大众"为主角的做法,它"以民为本",让新闻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这道"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