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水芙蓉”是一种自然本色之美,这种美是古代民间情歌真美之所在。本主要探讨古代民问情歌的艺术特质,并兼论人情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女性情歌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女性爱情诗歌具有独特的品格。本文主要探讨女性情歌的主体情调、审美价值 ,并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剖析女性情歌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一些抒情坦率直接,指事直白大胆的十分“牛气”的爱情诗,它们以其最张扬、最强劲、最直白的震撼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显得格外灿烂夺目。尽管中国历史上的最牛情歌无不为“性”而歌,但绝不等于说为“性”而歇的就是最动人的情歌。如果说“性爱”以其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最牛情歌;那么,“情爱”就以其极大的魅力和穿透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动人情歌。  相似文献   

6.
紫阳传统情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是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民间情绪的自发反映.情歌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率直的爱情表达;有的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诉与反抗;有的是逗趣,搞笑;有的是性暗示、性想象,属于穷人的精神自慰性质.传统情歌的主流是健康、优美、明朗的,即使是"酸歌",也有它独特的研究价值和艺术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思想中蕴藏着浓厚的生态观念.我们发现,佛教传人中土以前,中国上古时期的生态文化根性呈现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很难用现代语汇来称谓,《庄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略可成其楷模.这里意在从文本入手,通过对这三种模式之间理论结构的横向比较,来探寻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早期成长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古代颛顼、后稷死而复苏的神话,前辈学尚未给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本从中国古代的萨满信仰入手作了新的尝试。笔认为,二神所化的人鱼是巫的特征,二神亦本为巫;而巫能从生命树采不死药,这就是二神话而复活的原因。章还论证了鱼对宇宙模式的上、中、下三界及对包括谷物、 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生命宇宙的统属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许多古代城址全面勘查或局部发掘,本参阅一些考古和历史学的献资料。整理研究发现:中国明的历史何止五千年,华夏史前期的城池遗存充分说明中国明“肯定一万年”。本着重就中国“万年明”呈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结合,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城池化上的史实进行了理论探讨,印证恩格斯“筑城,人类明标识”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呈现的不同关系状况塑造了中西方历史上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社会结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儒家伦理思想最终造就了社会控制的德治模式.中国古代传统德治的问题,不在于有德治,而在于德治遮蔽了法治.法治社会的真正形成,还须以社会结构的充分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互动为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歌剧《苍原》中的咏叹调《情歌》,用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呈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时应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音乐内在的民族元素,展现作品其特别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崇"自然"美学精神,戏曲表现推崇真切、质朴、自然,强调"本色",要求戏剧表演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质朴自然,不加矫饰。"本色"应该是正身,为生活中的本来样子。戏曲审美活动应该遵循原初的生活样态,如其所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生活,戏曲审美活动中必须突出本然、天然、"自然",本其所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化指古代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具有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应先熟悉其背景。从时间上说,应放到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从空间上说,应放到全世界大背景中加以比较。不认识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创新思想在古代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而呈现消隐性,因此创新思想仅仅是潜在地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作用。从古代创新精神的内核、古代文论、古代教育思想的维度来透视创新思想,可以得出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模式数字"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数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不仅使华夏地城区划化而且也使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最的模式数字.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内容丰富多彩,而其中最优秀的篇章却大都是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就其数量来说,情歌几乎占了全部诗经的四分之一,在公认为最有价值的《国风》一百六十篇中就有近一半是情歌,超过了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的成熟来说,情歌也是出类拔萃的。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假定有人将这些恋歌从《诗经》中都删去了……则《诗经》究竟还成否一部最动人的古代诗歌选集,却是一个问题了。这些恋歌杂于许多的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叙事上存在着“以三为法”模式,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对其进行定义,并探究其文化成因和审美意义,以便从中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某些创作规律,揭示其在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20.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与金文达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两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这两本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的研究,从框架结构、论述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力图找出两本著作的不同特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