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对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之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是晚唐诗坛大家,又是花间词派的鼻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词体式的过渡、诗词的比较,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艺术、温庭筠与李商隐的比较五个方面,因此近20年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是相当全面的,也在很多方面对以往论述有所超越,但温诗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地挖掘。  相似文献   

3.
乡愁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弥漫不开的情结.《商山早行》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因其中有“杜陵梦”一语,而多视杜陵为温庭筠乡愁所系之地.本文将从杜陵之“梦”、凫雁之“满”、板桥之“迹”和驿墙之“明”四个方面,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读.同时借助作家的生平考证来说明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眷恋的故乡并非“杜陵”,而是其籍贯“并州”.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坛"温、李"并称,将温庭筠诗歌美学品格仅仅归结为绮艳,失之偏颇。全面深入品味温庭筠诗歌,发现温诗具有三重美学品格:俗艳、雅健、清逸。这是温庭筠三重人格的折射:叛逆浪子、传统士人、一介寒士;也反映和浓缩了温庭筠的三种人生:酣歌淋漓的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闲居田园的人生。三重美学品格表明温庭筠诗歌是一个多层的立体的美学结构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三重美学品格,就能深入理解温诗意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晚唐各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把追求形式美作为诗歌创作之能事。温庭筠对于诗歌的形式美,确实有一种执著的追求。他的诗歌不仅对事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使用铺叙委婉透彻,而且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了精心雕琢。文章通过对温庭筠诗歌的分析得出其诗歌艺术手法的三个方面,采用这样的艺术手法的目的在于使诗歌给人一种清新流丽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韩白殒没,温李并起,绮丽华艳,深情绵渺,开一代诗风,光芒笼罩整个晚唐,源本伏流,影响波及宋元.但无论从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的广度看,人们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都远不及对李商隐的研究,远达不到其诗歌应有的价值地位.本文力图全面查检历代书目题跋,汲取前人今贤的研究成果,考察现存温庭筠诗集,尝试理清温集的版本源流,弄清温庭筠诗早期的结集情况和在宋元的流布.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 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 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 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 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 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温词的意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 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 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 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 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  相似文献   

9.
三十五年来,温庭筠诗歌研究不论是关注焦点,还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很多改变,可将1980-2015年间分为三个时间段,结合时代特征分别加以总结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特征,即:考证与开拓,继承与创新,发扬与壮大。在此基础上得出温庭筠诗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爱美人尽皆知。教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总是惊羡于词中女主人公的娇慵之美,妩媚、多情之美,喻之于心,有不吐不快之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历来不乏研究者,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也因所处时代、文化背景、思维角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感士不遇"说(如张惠言《词选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闺怨"说(如刘熙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与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显著地差别。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密而深"是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与之相对应的韦庄词则表现为"疏而显";在创作手法上,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而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显得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2.
李然 《文教资料》2014,(12):1-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是文人词的开山鼻祖。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晚唐文坛的风气发生较大的变化。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格调开始趋于婉约、纤细。温庭筠诗歌就是晚唐文风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诗中抒发理想抱负,另一方面以细腻和浓艳体现内心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3.
晚唐温庭筠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咏史诗中所蕴含的讽喻精神,表露出诗人对时政的热切关注。其乐府体咏史诗,寄寓鉴戒讽刺之意,所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温庭筠的咏史诗分为四部分:抨击揭露,以古喻今,探求历史兴亡规律的作品;反对割据,颂扬统一,张扬民族大义的作品;缅怀历史,追慕前贤,歌咏英烈的作品;以诗表意,真实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怀才不遇,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的作品。温庭筠出入于旧史故事之中,寄情于风云兴会之际,唱叹于悲歌慷慨之间,因而风格特别显得清警挺拔,自然纯正,在晚唐咏史诗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温庭筠放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考察其人生经历,展示了他的心灵轨迹及人格精神,从而指出千百年从正史到稗史关于温庭筠其人评价的偏颇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词的(?)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向内心的深秘之处努力挖掘,从而走上了一条狭而细的道  相似文献   

16.
李国峰 《陕西教育》2005,(2):41-41,23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审美情趣是受一个人的阶级出身、文化修养、性格、职业和经历等的限制的.晚唐著名文人温庭筠由于特定的时代意识、特殊的生活及修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即崇尚浓艳、含蓄、纤弱、柔婉、缠绵的美;对绚丽色彩极度偏爱.温庭筠这一审美情趣充分地反映在他的词作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词最重要的部分是词境。作为晚唐“花间派”的鼻祖,同时也是整个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庭筠的词境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境稍有不同。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温庭筠和同时代的韦庄更喜欢以春天作为词的季节背景;温庭筠更喜欢以画楼闺阁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温庭筠词的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曼妙的女子;温庭筠词的意象比较密集,同时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比较大;温庭筠比较注重辞藻和设色,尤其喜欢用色彩鲜明:饱满的词。以上诸种要素,使温庭筠的词境相对于其他婉约词人,更香艳温暖,也更繁缛富丽。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主要内容,对女性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从而对后世词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温庭筠的笔下,她们柔媚、娇弱、精致、优雅而又幽怨落寞,极尽绮丽之美却又凄苦落寞,构成了动人心魄的美。《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便是一首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史料的佚失和温诗文言深旨晦之双重难度 ,温庭筠的生平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论定。本文在辨析前人诸论说的基础上 ,通过对温诗文的剖析 ,对温庭筠的生年、寄籍及收养人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 ,认为“淮南李仆射”是李珏 ,温庭筠当生于元和十一年 (816年 ) ;他的寄籍不是江南 ,而是关中 ;他早年丧父 ,为人收养 ,他的收养人不是温造 ,而是段文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