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许多从事哲学研究的四川籍人士一样,贺麟一生绝大多数时光都不是在四川度过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贺麟与四川学人(如张颐、蒙文通、陈铨、唐君毅、萧萐父、杨祖陶、杨宪邦等)的交往;而且,他热情地关注四川文化的发展,热心地总结四川学人的成就。在贺麟身上,蜀学的"深玄之风"得到了体现与彰显,蜀学的"哲思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弘扬。未来蜀学之发展,当合理借鉴大师巨匠的努力与追求,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相似文献   

2.
赵广志 《成都师专学报》2011,(3):F0003-F0003
2011年4月4日,"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湖北、江苏、河北、北京和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出席。大会收到论文40余篇,集中展现了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及学界近来在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一、关于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近代四川之所以出现廖平、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诸多杰出学人文士,  相似文献   

3.
陈抟是宋代蜀学美学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对蜀学以及蜀学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开了蜀学美学的理论架构。首先,他的美学本体论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与后来的苏氏蜀学美学一样以"道"为本。其次,在道器、道技关系上,陈抟调和了它们间的对立关系,为器、技留下了生存空间,彰显出蜀学美学的包容精神。这正是蜀学美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再次,陈抟既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的工夫,又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后的境界,为"醉"在苏氏蜀学美学中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思想统治较为宽松,当时士人思想较为活跃,呈现争鸣之势。在三苏蜀学影响下,秦观信奉汉初的黄老思想,并构筑了具有很高思辩性的思想体系。他的理想就是作一个有道之士。  相似文献   

6.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宋元学案》视为宋元学术思想史,而不仅仅是理学宗传史,则它又具很丰富的学术思想史料的价值。《蜀拳略》是第一次将蜀学上升到学术吏的高度,这对晓清以来将蜀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拳术的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山谷是北宋元祜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以有此殊荣除了在于他在诗词书法领域的杰出贡献外,更表现为他活跃在这些艺术平台上清晰、明辨的思想。即其思想一方面表现为诗儒家蜀学逐步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临济宗禅逐步精深的过程。从思想角度说,山谷作为元桔文化的代表,一个突出特点又表现为毕生均有一个以蜀学对话临济禅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薛福成的出使日记内容丰富 ,颇具学人特色。其日记学人特色的第一个体现是有选择地收集、记录资料 ,第二个体现是记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三个体现是将感想发为议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文辞的优美洗练。薛福成的日记之所以有鲜明的学人特色 ,在于其所受的教育和早期经历使其具有浓重的学人气质 ,而其日记内容的进步性则是他强烈的爱国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廷式词学主张与其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一致,呈现出鲜明的近代意识。他以"写其胸臆"为填词指导思想,在词史观上,推崇北宋词,力挺辛派词,肯定了清代词家对词境的开拓;在词人修养论上,主张养胸中之性情,突出政治情怀,彰显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及人格内涵;在词的接受上,主张读者"心通比兴",在近代学人的会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视野下务求心得,关注词家的情志旨归。文廷式词论与其个性、治学精神、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走向等密切相关,也是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11.
北宋僧人伸殊的词作既有清婉明丽的写景咏物,又有稍显婉媚的言情,充分体现出宋词雅俗并存的特点,进一步扩大了宋词的表现范围。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风格上,仲殊的词作都突破了宋僧词的樊篱,对传统意义上的僧人文学作品有很大程度的超越,为宋词和僧人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13.
宋代婉美词风在词坛上占主流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花间、南唐的艺术传统,两宋以享受和娱乐为中心的社会化心理,南方学的地域色彩,“独重女音”的歌坛风气,诗词分途的体观念,追求“狭深”的传达方式等。此外,还同婉美词风本身的独特魅力,以及作为创造主体的一代才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晏殊词的抒情视阈及审美意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殊是一位融丰富情感于冷静理智的词人,他的词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悟与精细描述,表现了乐极生悲的人生哲学;宣泄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儒家学说的中和之美;写男女艳情、离愁别绪,思深而不滞,意高而不俗,达到了情中有思、物中有我的境界;写饮宴祝颂,能透过富贵安逸的生活表象揭示深藏于内心的隐秘和苦痛.词风清新闲雅,意境澄明圆静,在宋初词苑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词人苏轼真正把词从花前月下的“艳科”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同时又改变了词“俗媚”的境界,开创了抒写豪情壮志、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为宋词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巨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轼豪放词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侯寘是宋南渡时期一位颇具特色且值得研究的词人。侯寘本人的艺术趣味并不单一,其词在用调、语言以及内容和技法上各有特点,形成了以婉约清丽为主并兼具疏宕俊朗之气的独特风格。艺术上虽不具标领一派的示范意义,但却丰富了当时的词坛风貌。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的词,一扫五代以来婉约柔靡之词风,突破了宫庭豪门,都会市场、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局限,将题材拓宽到边塞的广阔天地,首先把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于词的领域之中,从而奏出了苏、辛豪放词风的序曲,为宋词的发展开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六家词"因王先谦《诗馀偶钞》而得名,湘中六家词有向花间词风回归的趋势,词风柔婉艳冶;又在创作上与常州词派的理论遥相呼应,反映了一定社会内容。同时,六家词在风格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或宗北宋,或宗南宋,或南北皆宗,未尽统一。尽管如此,湘中六家词人以其创作实绩促进晚清湖湘词坛的发展,并基本奠定了晚清湖湘词坛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20.
苏氏蜀学为宋学的重要学派、也是巴蜀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支。蜀学之成,始于三苏父子。就苏氏蜀学中的艺思想与巴蜀化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苏氏艺思想的形成与巴蜀化中的两汉先贤意识、杂学色彩、切人事重抒情、尚操守重节气、富异端色彩和反叛精神等关系至密,苏氏蜀学既孕育于巴蜀化之中,又为巴蜀化增添了无数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