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7,(4)
努力发挥﹃攻坚记者﹄和﹃专家编辑﹄的潜能文/大连·赵延德如何使一张新闻纸体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且保持其稳定向上的态势,显然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和不断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而解决这一大课题的关键,便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高标准地搞好新闻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河北日报》一版的“杨柳青”专栏评论,不但是该报的“名牌产品”,同全国各地党报的专栏评论相比较也有其独特的鲜明特色,几年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4年度《中国新闻年鉴》作为“新闻改革典型经验”予以介绍。(一)“杨柳青”专栏能够在当前卓而不群,主要在于它具有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战斗风格。  相似文献   

3.
从近期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的改革走势看,其特点之一是“当日新闻”、“昨日新闻”开始更多地见诸版面。这既是报纸新闻时效观转变的一种反映,也是受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提高的直接体现。如《大众日报》在一版辟有“昨日新闻”专栏、三版开设了“京城传真”专栏,《深圳特区报》四版开设了“最后消息”专栏,刊发当日国际新闻。有些报纸不仅开设了此类时效性强的专栏,还开展了征文比赛。如《福建日报》一版就设有“昨日快讯”月赛,引导记者、通讯员树立新的时效观。这些专栏的开设,较之过去报纸上常见的“新闻集锦”“新闻简讯”类,对读者显然有更大更强  相似文献   

4.
多出精品,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新闻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适应市场竟争的重要条件.何谓精品?我理解就是那些导向正确,意义重大,贴近群众生活,编写独具特色,社会效果突出的新闻作品.当然这是就一篇新闻作品而言,我认为,以这个标准推而广之,还应该提倡办精品报纸,出精品版面,编精品专栏.作为支撑报纸版面三大件之一的专栏,创精品更具现实意义.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往往因拥有一些有影响的专栏而驰名.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话题》,工人日报的《职工明星谱》等精品专栏,就为它们的载体增光添彩.可见,报纸专栏编辑也应像记者那样,树立精品意识,为策划和创造精品专栏而努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我想应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相似文献   

5.
各种新闻工具,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新闻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七年前,胡耀邦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的报刊,一般化的太多了。应该明确地要求我们的报纸、刊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谁看呢?……一定要使我们的报刊办得丰富多采,各有特色,满足社会上各种人的精神需要。”去年初,他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又说,各种新闻工具,“应当各自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各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面貌。”这几年来,我们的各种报纸,在办出特色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那种“千报一面,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状况,有所变化。有些报纸面目差不多,特色不鲜明,雷同化,一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本刊从这期起开辟《办出自己的特色》的笔谈专栏,期望报界同行交换看法,交流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报纸的特色以及办出特色的规律。这里刊登的大众日报编辑部四位同志的文章,作为这次笔谈的开端。希望大家踊跃来稿,参加笔谈。  相似文献   

6.
各种新闻工具,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新闻改革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七年前,胡耀邦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的报刊,一般化的太多了。应该明确地要求我们的报纸、刊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谁看呢?……一定要使我们的报刊办得丰富多采,各有特色,满足社会上各种人的精神需要。”去年初,他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又说,各种新闻工具,“应当各自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各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面貌。”这几年来,我们的各种报纸,在办出特色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那种“千报一面,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状况,有所变化。有些报纸面目差不多,特色不鲜明,雷同化,一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本刊从这期起开辟《办出自己的特色》的笔谈专栏,期望报界同行交换看法,交流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报纸的特色以及办出特色的规律。这里刊登的大众日报编辑部四位同志的文章,作为这次笔谈的开端。希望大家踊跃来稿,参加笔谈。  相似文献   

7.
从来都是记者写新闻,读者读新闻,如今却出了新鲜事———记者的文章由普通读者来加以“点评”———当下不少报纸开设《读者点评》栏目,让人感到新鲜和兴奋!如《人民日报·华东版》的《热评》专栏、《中国青年报》的《百姓的语录》专栏,就专门刊载这种活泼犀利的短文。《人民日  相似文献   

8.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  相似文献   

10.
黄继春 《新闻知识》2006,(11):84-84,22
“专栏是由若干篇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对于一份报纸来说,专栏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组成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几个高水平的专栏作支撑,报纸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对于新闻资源相对匮乏、新闻来源比较单一的高校校报来说更是如此。下面笔者结合《武汉工业学院报》的编辑工作,谈谈高校校报在专栏建设方面的几点体会。一、校报专栏建设的作用归纳起来,校报专栏建设在报纸编排中主要起着以下四种作用。整合相关信息。在高校校园,校报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并有着一支比较固定的学生和教工记者、通讯员队伍,他…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民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支强大的队伍:一支是专业化的新闻大军,一支是不脱产的通讯员队伍。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展开通讯员工作》中说:“我们的报纸就不仅需要有能干的编辑与优秀的记者,而尤其需要有生活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参加在各项实际工作里面的群众通讯员。”一个新闻机构的职业记者再多,它只能跑一些“点”,而散布在四面八方、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通讯员掌握着“面”;点面结合,就能更充分地反映出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余亚莉 《新闻界》2004,(6):68-6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的“更正”栏是由1977年上任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创设,它是将散布在各个新闻版面的更正项目集中在一起,从而自成一个“更正”专栏,时报也因此被誉为最负责任的报纸。但比“更正”栏的创设意义更为重大的则是它的另外一个栏目“编者的话”的设立。罗森索认为,新闻更正“不足以概括记者及编辑们在新闻写作和处理上所有的缺失。”①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并无缺失,但由于记者和编辑的一时疏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重要部分,从而造成新闻意义的失实,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事实有其重要性,但时报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13.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业的特殊属性造就了一支为人作嫁的队伍。他们不能像记者那样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一展才华,风光无限。他们站在记者的背后,默默地耕耘,把各种新闻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及时、准确地奉献给受众。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这支“为人作嫁”的队伍已是新闻从业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激烈的传媒竞争,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军。特别是在最古老的传媒报纸行当中,随着新闻版面的增加,当日新闻报道量的加大,许多报纸的夜班编辑人数已占到“为人作嫁”者  相似文献   

15.
“东湖放评”的作者队伍很有力量,《湖北日报》动员全报社的记者编辑为放评供稿,这种工作方式值得好好总结。希望“东湖放评”成为《湖北El报》第三个获中国新闻奖的言论专栏。  相似文献   

16.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处理。去年10月,湖北襄樊市和襄阳县两家化肥厂发生了一起产品短斤少两、坑害农民的事件。襄阳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采访后,分别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了信,同时也在本台播发了。这件事引起了当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向来以他人为目标,今天发消息,明天抛特写;而新闻界自身也在发生许多很让人开眼界的事情。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扫描。开个个人专栏如何? 海外港台报纸都有很多固定的专栏作者。他们定期为报纸的专栏写文章,每个人拥有不少的读者。对于大陆的编辑记者和作者来说,在报刊上开个人专栏,不说绝无仅有吧,也是凤毛麟角。最近“火爆”地做一回的,是经济日报的几个“大腕”记者。 1992年初《经济日报》扩大版创刊,一版责任编辑毛铁倡议筹划个人专栏并付诸实际,该报的“冯并专栏”、“詹国枢专栏”、“范敬宜专栏”令报界为之一振,也使读者耳目一新。此后,专栏之风渐渐吹开。《新民晚报》秦绿枝(吴承惠)早先的“休息时断想”和后来的“不拘小记”专栏,使该报《夜光杯》副刊更加情趣盎然,意味深长。鸡年伊始,《羊城晚报》推出“花地专栏之页”,梁凤仪、伊始、迟轲等人的“勤十缘”、“落草集”、“说美谈情”  相似文献   

18.
由《江海晚报》副刊部编辑的“江海写真”在2007年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一专栏能获得广大读者和专家的肯定,关键在于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关注普通民众,展现精彩人生。通过对平凡人物的报道,挖掘出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之处,给人以启迪。“江海写真”的成功操作,也为副刊的新闻化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2月1日开始,襄樊日报在报纸一版上推出《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专栏.通过这种办专栏的方法,把记者赶下基层,写出了一批比较好的新闻特写:《买台拖拉机当年使》、《鱼跃温坪坝》、《红旗村里听抱怨》、《走进黄金谷》《植桑记》、《正是樱花烂漫时》、《张元村的捉鳖五兄弟》、《九皇山上种茶人》等.这些稿件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作手法活泼,语言生动,短小精悍,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很受读者欢迎关于办专栏的思考“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去年刚开年,襄樊日报在新闻业务例会上提出1996年为“调查研究年”,要求新闻业务人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实干,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树立新风.襄樊日报近两年各项事业发展很快,要保证新闻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好的新闻工作作风和文风.但当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少数新闻从业人员作风不扎实,文风不朴实,采访不深入,满足于泡会场、抄材料,有利就上,无利就“让”,缺乏深入刻苦调查研究的精神,写出的稿件虽神内容正确,但是缺少新意,大话套话多,可看可不看.因此,报社把“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当作全年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去采访.通过新闻业务人员的集思  相似文献   

20.
翻开报纸,“记者日记”、“记者手记”、“采访札记”等日记体新闻专栏频频见诸报端,日记体新闻不仅受到业内人士青睐,也越来越引起受众的关注。从中国黄远生的《新闻日记》、王匡的《南征散记》,到美国H·C·比辛格的《坠落中的客机》、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戴维·祖基罗的《生为南非黑人》,这些日记体新闻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