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素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作为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捕捉并领会诗歌意象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一般非常重视含蓄,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述说出来,而是附丽于外在的景与物上,这就需要读者用心去涵泳。去揣摩,才能体会到诗作丰富的意旨与复杂的情感。其次,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因此也要注意到诗中有无“伤今”的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一、抓住诗眼,把握情感的基调诗眼是诗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抒情诗中,作者常常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物、事)抒情;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或借物(景、事)析理。这种间接的抒情方式,给我们解读诗歌带来不少的困难。但是,作者所选的景、物、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要和自己抒发的情感保持和谐统一,因此作者在诗中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来,特别是一些情感集中、语言凝炼的句子,常常是揭示诗歌主题的“诗眼”。在鉴赏古诗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寻找诗眼。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  相似文献   

5.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好比一坛陈年美酒,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流连不已。如何成为一个赏诗的行家?如何坐拥如此绚烂多彩的诗歌阆苑呢?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诗的形成诗的形成一般需要三种原料,首先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其次还需要有能感动诗人,使之心动的客观外物和具体事件,也叫感心之物;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能够把“心”与“物”语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语言、结构、韵律等表现形式与技巧。有了这三种成分,诗歌才凝固成一件艺术品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情,创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物。这其中,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和静境描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才能由“景语”得“情语”,品味到诗歌之美呢?这就需要开启联想之门,在联想的世界里建构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立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化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我们知道,想像是诗歌的翅膀,不能引起想像的诗便不能称为诗,而感悟是联想的发展,是升级,是更深层次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9.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认为 ,凝聚着文采精华的古典诗歌是最美丽的文字 ,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围畴———“味”来体现的。钟嵘视诗味为“诗道之极” ,司空图认为“辨于味 ,而后可以言诗也”。怎样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提高审美品味 ,真真切切地感受那些优秀诗篇的美味呢 ?我点拨学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 ,品诗要品情味 ,情真味始长。诗言志 ,歌缘情 ,好的诗歌总是以情动人的。中国诗人往往是性情中人 ,因而诗歌也是性情文字。诗中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 ,皆由情感所变形 ,投上感情的色彩 ,甚至就是感情的成形 ,所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  相似文献   

11.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果戈理是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在揭露批判现实时 ,以怪诞作为讽刺武器 ,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本文从主题、人物、情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死魂灵》的怪诞倾向  相似文献   

13.
《死魂灵》的叙述者是一个外显的叙述者,他在叙述的同时,不时与受述者进行交流,对叙述作各种干预,这种处理使叙述的灌输意味得到了缓解。同时,叙述者的形象化,也使文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法相关司法解释对死者名誉问题的规定与司法实践出现了不一致,学界有人主张保护死者“名誉权”的观点与民法的民事主体理论有冲突,我们认为法律保护死者名誉,并非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是保护死者在生前就获得的、形成的社会评价,以及由此带来的名誉利益,即死者的近亲属以及社会的利益。侵害死者的名誉,其诉讼主体应为死者的近亲属;侵害行为可能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朦胧的意境和闪烁的言辞增加了人们探求作者本意的难度。在《伤逝》中有讨论个性解放与女性地位的因子.但不是作品主题的全部。作者借用了涓生的手记,以忏悔自责的方式,探讨自我生命体验中的爱恨情仇。曾经拥有和体会过的亲情、爱情、欢乐、幸福都已远逝,作者开始反思人生的存在与虚无。鲁迅的自悼,与往事诀别时的寂寞和矛盾的心情隐藏在《伤逝》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6.
赵静 《海外英语》2011,(9):320-321
James Joyce’s short story "The Dead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hort stories in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To a certain degree,the hero Gabriel is the maturity Joyce.Gabriel’s epiphany to life and death in the Christmas midnight is also the author’s "the adventures of the min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Gabriel and Joyce in terms of their complex national sentiments,political views and thei 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own wife.It also analysis the device of symbolism used in the short story.  相似文献   

17.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死者与裸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死者》突出主题之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伊斯的《死者》描绘了都柏林中下层市民死气沉沉、麻木疲软、无所作为、行同死尸的生活状态及其最终结局。小说将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巧妙安排人物活动、兼用对比讽刺修辞等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the NEAB GCSE anthology on the poetry teaching of a small sample group of practitioners in a range of 11-18 schools in one LEA over a two-year period. While some teachers in the sample embraced the opportunities they believe the anthology offered them, others appeared more resistant, perceiving the anthology as reductive and an imposition on their established poetry teaching practices.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which occurred as teachers began to make the poetry element of the GCSE syllabus their own, is illustrated, with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lassroom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伤逝》作为一个具有审美自足性的艺术品,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中显示出强大的诱惑力。它不仅寓示着人类永恒的两性危机,映衬出人类两性情感在经历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最后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时所面临的悖论,且涵盖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的悲哀。以小说深刻的境遇结构展示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冲突矛盾的复杂多维内涵和两难的历史境遇意识。而且在展现这两重意蕴的同时,也以杰出的艺术手法设置了"忏悔的涓生"这一复杂的形象,肯定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理念的善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