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本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概括的: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落后、愚昧无知,从而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毒害人民的罪行。同时,赞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认识,面面俱到,从作品内容看,好象确也如此,并无差错。但是,掩卷思之再三,却感到不尽然,甚至与作品所应达到的思想高度距离较远。我觉得,小说《药》不是一般地介绍小栓和夏瑜的死,及其怎样死的故事,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个更深  相似文献   

3.
李海林老师在《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倪文尖朱羽)一文的评析中说: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教小说?我们读小说的什么、教小说的什么?我们怎么读小说、教小说?这些问题,过去我们几乎都回答错了。我们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追索小说的主题和它所写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游敏 《语文知识》2015,(4):58-60
高中小说究竟应该教什么,从哪儿教起,怎么教才好?我想,小说就是讲故事,何不把小说当故事教学?何不用故事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开展小说阅读之旅?而把小说当故事教学,要注意什么呢?一、故事如何处理故事教学究竟要怎么教?我想,首先要遵"路"而教。这个"路"就是《高中语文普通课程标准》。故事教学为什么要遵"路"而教?遵"路"而教,可以让故事教学少走弯路。教学《祝福》时,在内容选择上,我确定了故事与写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鲁迅先生的《药》的情节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作者根据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合理而巧妙地设计了情节。 一、情节与生活的一致性 小说设计的情节是: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夏瑜的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 这个故事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一致的,也就是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一篇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是由它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显示出来的,因此,对于作品主题的阐发有赖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来说,以一个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其主人公的确立不会引起什么异议。然而,对于鲁迅先生的《药》的评价却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某些研究者认为作品所着重描写的华老栓不是主要人物,而从未在作品中露面,当然也未向读者说过一句话的夏瑜反倒成了作品的主人公,他的故事竟然也构成了一条作品结构的“暗线”,并且被说成是作品情节发展的主线,认为夏瑜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力量,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站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小说的主题就是着重通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读书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是提不出疑难问题,或是在疑难问题上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点拨。我在讲《药》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之后,提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把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这是一付什么药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付毒药,华老栓就是买了这付毒药,药死了他的儿子华小栓的。有的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是一剂良药。小说从华、夏两家的悲剧中反映了许多社会病态:以华老栓为代表的一些劳动群众被封建社会愚弄得十分麻木,竟至用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夏家的悲剧说明辛亥革命犯了脱离群众的错误,夏瑜的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会提出“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呢?这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故弄玄虚。第一,目前中小学小说教学内容严重老化。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小说的研究早就超越了“主题、人物、结构、描写”这样的老套子,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引入中小学小说教学。第二,小说应该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但学生对教材上的小说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原因是什么呢?过去我们总以为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教学内容:我们教的这些东西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平时阅读小说时会关注的东西。我们教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第三,实际上,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点是不同的,其“可教点”也是不同的。但现在我们基本没有“小说类型”这个观念,即使有,也没有把它与小说的教学内容连在一起来思考。总之,“小说教什么”是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我以为,这是当前中小学小说教学的一个当务之要。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本期刊发两篇文章,意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其中马雅玲的文章直接提出了“小说的类型”与“小说的教学内容”问题,而吴含荃和钟峰华的文章,则从“叙事学”这个角度具体开发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值得大家借鉴。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2期话题是:“人文”与“语文”到底是什么关系?第3期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会提出“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呢?这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故弄玄虚。第一,目前中小学小说教学内容严重老化。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小说的研究早就超越了“主题、人物、结构、描写”这样的老套子,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引入中小学小说教学。第二,小说应该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但学生对教材上的小说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原因是什么呢?过去我们总以为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教学内容:我们教的这些东西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平时阅读小说时会关注的东西。我们教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第三,实际上,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点是不同的,其“可教点”也是不同的。但现在我们基本没有“小说类型”这个观念,即使有,也没有把它与小说的教学内容连在一起来思考。总之,“小说教什么”是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我以为,这是当前中小学小说教学的一个当务之要。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本期刊发两篇文章,意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其中马雅玲的文章直接提出了“小说的类型”与“小说的教学内容”问题,而吴含荃和钟峰华的文章,则从“叙事学”这个角度具体开发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值得大家借鉴。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2期话题是:“人文”与“语文”到底是什么关系?第3期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鲁迅著名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篇小说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二十年来报刊上提到《故乡》的主题时基本上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这几年来教学《故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主题是有片面性的,值得商榷。因为,倘若这个主题成立的话,作品里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 1.主题是农民问题,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形象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之外么?小说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写她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从叙事的顺序看,作品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预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完整紧凑 1.顺叙。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成功地反映了两个家庭的两个悲剧。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其中对贫民华老栓一家的悲剧,作品按照故事本身的进程来叙述其情节: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众茶客谈药——华老妈上坟。整个故事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前因后果清清楚楚,便于接受。这种顺叙的方法奠定了整部作品故事的基本框架,主体明确。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近日,读到一篇关于快乐的文章是这样的:一位作家移居美国,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儿子的思维方式常常令这个当作家父亲吃惊:有一次,正受案牍劳神之苦的作家,见儿子放学笑嘻嘻地回来,便奇怪地问, “什么事把你乐坏了?”儿子却说没什么事, “没什么事,那你乐什么呀?”“如果非得有快乐的事才乐,每天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吗?没有开心的事整天绷着脸不难受?”父亲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又问是谁教的,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有人教吗?作家目瞪口呆了。在儿子的启发下,作家学会了找理由让自己快乐,愉快的情绪使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富人过来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浪费时间?渔夫说: “为什么要去工作啊?”富人说:“赚钱。”“那有钱可以干什么?”富人说:可以周游世界、休闲渡假啊!渔夫说: “那么,我现在又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15.
究竟谁是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且也得出了多种结论.有人认为华老栓是主人公,有人认为夏瑜是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华老栓和夏瑜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一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在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中学课文中所选的大师名家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成功运用了双线结构法。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明写清朝末年开茶馆的华老栓为了疗救得痨病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药》是鲁迅小说的精品,它所反映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局部缩影。除了作品的主题开掘很深以外,作品另有巧妙的设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节安排精巧如果小说只写华老栓一家人的不幸遭遇,那只是个人的悲剧,小说的主题就很难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而不能上升到社会悲剧的高度。因此,作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19.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部分小说在教学上难度较大,《药》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采取了从情节入手,掌握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的教学方法。 讲课前,我按课文提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1.小说写了几个场面,2.写了几个主要人物,3.小说采用明暗双线安排情节,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安?波特作为20世纪美国女作家,以细腻简练的文笔结合自身的生活背景,揭露社会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他》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位生养了弱智儿子的母亲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虐待儿子又忏悔的扭曲心理。小说运用精练细腻的文字,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在极度贫穷的生活状态下,人所体现出的在虚荣讲究的外表下掩饰的自私冷酷、弱肉强食的本能。善良仁爱的母亲和虚荣冷酷的母亲的斗争贯穿故事的始终。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波特短篇小说的特点:一是从波特的成长环境入手;二是利用技巧风格来突显主题;三是矛盾的双重性着重体现写作主题。波特把生了个傻儿子又处在生活拮据的家庭中,一位母亲心理的矛盾和纠结刻画得深刻细腻,淋漓尽致,并着重突出了人的隔阂和情感交流的困境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