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一浮的六艺论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在马一浮看来,六艺可以统摄中外的一切学术,而统摄的关键在于六艺统摄于一心,换言之,六艺之道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本体是中外学术都不能离开的东西。既然人的根本在于与生俱来的道德本性,那六艺之道就是最高的德性了,六艺之学的目的也就在于回复自己本然的德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马一浮兴办传统书院教育,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根本作用,致力于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其六艺思想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对六艺有不同的解释,马一浮从六艺所蕴涵的三个层次:六艺之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通过从历史文本知识到义理价值原则的创造性诠释,重新阐发了六艺的内涵,并揭示出六艺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之一的马一浮,思想学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围绕“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的基本观点,在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中阐发了心性之学,并以“本体即功夫”全面发挥儒家“仁”的思想,为后人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儒”的本义就是有知识有才艺的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到底学习什么呢?在孔子之前,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相似文献   

6.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六艺(亦称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切实表达了六艺的旨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奠基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孔子好古敏求,有着深切的文化与历史传承意识,可以说六艺是其理论思想的来源,而他在发挥六经大义的过程中,将其提升到了“仁”的高度,为六经树立了坚实的心性本体基础。而六艺之为教,其中自有本末、先后之次第,马先生在对《论语》旨趣的阐释中,不仅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又融入了佛教之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学术之一贯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具体的文本所指在学术界存有异议。本文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从礼乐、射御、书数三个方面依次论证、考辨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包含“六艺”之教:礼乐,为孔子一生所重视和追求,礼乐相济是人格完善的基础:射御之教,包括“五射”和“五御”,从表面看似乎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但在孔子时代,射御之术包含着丰富的礼节和为人处事之道:书数之教,即“六书”和“九数”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9.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辅导员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古代“六艺”的基础上,创新“新六艺”文化内涵,用“新六艺”教育引领新时代高职高专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辅导员要自觉践行“新六艺”,在家国引航中上好实践育人“思政教育必修课”,在培基固本中上好“社会认知必修课”,在报国力行中上好“劳动实践必修课”,在自然思美寻中上好“美学育人必修课”,在文化增信中上好“传统文化必修课”,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学、真看、真悟,将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深度融合,用“新六艺”开创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德育视域下隐性教育的情境创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将德育的目标内隐于生活之中,将德育的过程寓于情境之中。它是淡化教育者角色身份的环境式、平等式、感悟式的教育,说到底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它是对环境教育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教育者的创设意图和创设理念,彰显了德育的魅力和独有的价值。为了提高情境教育的有效性,创设的教育情境要体现目标性、任务性、评判性和全员性的特征,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者介入情境的方式、学生融入情境的方式和情境对学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委正确处理好“三基”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正确处理正面灌输与潜移默化的关系,并注意教师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德育渗透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激励法、实际锻炼法、表率楷模法、榜样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art III of Tarrant's paper, 'Utilitarianism, educa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insignificance'. His argument that Mill's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er and lower pleasures appeals to non-utilitarian values is rejected on the grounds that he misconstrues Mill's concept of'content' and fails to give an adequate critique of Mills attemp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leasures. An improved criticism is offered, and it is argued that utilitarianism fails through the dependence of happiness itself upon non-utilitarian values. It is concluded that utilitarianism would devalue the role of liberal arts subjects in sensitising pupils to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human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为一个富于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该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又受到了国内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文章分别就满族的社会生活、婚姻礼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满族文化和人民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中有着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义和团制造、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表现为三个方面:用法术抵御枪炮的原始动机、争取民众支持的动机和自我辩解的动机。分析义和团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义和团迷信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7.
德育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在实践运用中出现了德育内容“泛化”、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心理教育“道德化”、国际国内交流障碍等问题。理论界对德育概念的研究,至今无统一定论,从内涵方面大致有六种观点,从外延方面大致有狭义与广义以及广义中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说。为此,应搞清德育的核心概念。辨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三的区别,加强对三项教育的具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定义道德价值,对于正确认识道德本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交叉课题,学术界在道德价值的概念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试图对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六种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评述,以便对科学定义道德价值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公共课、选修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关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管理轻引导、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受积极心理学内涵及理念的启示,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积极德育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认同、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意愿,因而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