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是关键,根本在人才。认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而 紧迫的任务,要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最后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大力 加强科技人才工作。一是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 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三是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四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3):131-136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构建本学科的基础。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出版化”编辑现象的概念,并认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化”的编辑现象。同时认为把编辑学研究对象说成从“编辑工作”或“信息过程”,则前行失之狭窄,而后者又嫌宽泛。编辑学是一门研究“出版化”编辑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编辑学会第11届年会于2006年8月18日至1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探讨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利于建立起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人才评价体系。来自全国出版界、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学者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出席会议并讲话。桂晓风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世纪、新阶段编辑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在文化产…  相似文献   

4.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亟须高层次编辑人才,面对当下编辑人才晋升通道受限,高层次编辑人才成长遭遇“透明天花板”的问题,首席编辑制度作为一种高层次编辑人才的选用机制,是激发高层次编辑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首席编辑制度建设就是要构建可拓展、可订制的首席编辑选拔、评价、实施、激励的方法及标准,优化、完善相关制度,打破束缚编辑人才建设的壁垒,建立符合编辑职业岗位特点的人才成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6.
田海燕 《大观周刊》2013,(6):254-254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庞达 《编辑学报》2018,30(1):21-24
期刊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发展趋势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与工作职责.广大“科技期刊人”要善于转变思维观念、更新编辑理念,构建新媒体发展思维;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培养与“融媒体”相适应的综合业务能力,尽快成长为集优秀编辑素养、深厚学术素养和出色媒介技术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档案干部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档案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拓宽培训渠道,加大档案干部培养力度,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与时俱进,继承创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延伸,网络的触角已伸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峻 《编辑学报》2018,30(6):655-657
青年编辑的成长和培养问题是科技期刊编辑界关注的热点。结合新时代要求,对青年编辑应当具备的时代风貌进行探讨。认为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即坚定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0.
薛楚 《中国编辑》2006,(5):13-15
2006年8月18至19日,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会议探讨了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利于建立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人才评价体系。来自全国出版界、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学者暨出席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的常务理事共一百余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1.
编辑人才的考核与评估(以下简称考评),是编辑人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考评,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到编辑人才所作的贡献及其成长情况,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中间”,充分调动每个编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组最佳的编辑人才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功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专业化”出版是出版企业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专业出版社,更要对专业出版编辑提出“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出版编辑在“专业化”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职业认同是编辑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制定新编辑培训与定期交流制度,实施项目制工作方式以及产权人格化激励机制,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人才配置等建议,以帮助编辑尽快实现“专业化”.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当下,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但无论何种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队伍。笔者在山西吕梁日报社从事经济专刊的编辑工作,一直觉得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其中,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而素质和能力则是要靠在不断地报纸编辑过程中培养、积累的。笔者认为,在正确的办报导向、宽松的办报环境之下,要办好党报专刊,最重要的是培养  相似文献   

15.
强调指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是关键,根本在人才.认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最后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加强科技人才工作.一是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三是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四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编辑改稿是责任重大、需细致认真地做好的一项工作。笔者以为一个称职的编辑,改稿时需要注意“三位”,这就是:防止“越位”,不可“缺位”,必须“到位”。要而言之,“第一要改对,第二要改好”。如果此议可以成立,则编辑“三位”似可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7.
青年编辑能力培养和效能发挥对于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至关重要。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期刊出版部为例,分析其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搭建青年创新人才成长的平台,通过内部“多维赋能”和外部竞赛促能相结合的育才用才模式,促使多名青年编辑在出版领域崭露头角,成长为西部科技期刊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在中宣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聂震宁同志讲到,整个出版产业的人才形势不乐观,值得忧虑,尤其是编辑专家越来越少,使整个出版业受到明显的制约,笔者颇有同感。由此联想到在我们强调出版业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注意力来关注和关照专家型编辑的培养与成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所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特点,而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发展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在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化编辑客体、编辑过程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主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编辑误区”的产生。“编辑误区”的主要表现所谓“编辑误区”,是指有违编辑活动自身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王燕 《新闻采编》2003,(6):43-44
报 业的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 ,报纸的创新基础在于人才的创新 ,在面向新世纪的报业改革中 ,我们首先需要培养一大批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即多才多艺的编辑、记者。按照常规的业务分工 ,我们的编辑记者一般分为“搞文字”的和“搞美摄”的两大类。搞文字的又分为要闻、政教、经济、副刊等几个部室 ,看起来很专业 ,可是在“各司其职”的工作中 ,许多人只习惯于适应自己井口上的这片小天地 ,写消息的很少去写杂谈 ,编副刊的又很少过问要闻 ,而搞文字的与美术摄影不搭界 ,搞美术摄影的不写或写不了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 ,往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