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生一世间,壮士多悲心”,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至死不渝的,采写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正是郭秀明这种让生命充满了悲悯、充满了份量、充满了意义的激情激励我们写下了这篇长篇通讯。我们是在郭秀明遗体告别仪式后的第三个晚上,经过几天的采访、思考、通宵未眠,一夜写出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到激动的时候,我的眼里噙  相似文献   

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建党80周年前夕,回顾长篇通讯《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的采访经历,不仅对今后的采访业务大有益处,而且对净化我们的心灵也大有裨益。我们的感受可用一句话概括:笔蘸泪水写秀明!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02,(2)
2000年1月16日《陕西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记录了一位用热血播撒阳光,用生命浸泡沃土的民族脊梁式的人物——陕西铜川郊区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事迹。这篇通讯发表以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性反响,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和称赞,终于是众望所归,力获2000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翟边 《报刊之友》2002,(3):64-64
《新闻战线》2002年第3期刊登周胜林写的评论《浓墨深情铸丰碑》。对2001年度中国新闻奖获一等奖的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书郭秀明追记》,进行了评价,指出这篇通讯的叙述凝炼,没有铺张,没有渲染,实实在在,饱含深情;记采访深入,和当前普遍存在的记作风飘浮,有的采访半天即写出半个版面章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2002年,我们《铜川日报》在铜川市以至全省新闻界率先推出了反映耀州区石柱乡马咀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南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从私营企业主到村支书的人生追求》,在全市和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普遍好评。这是继推出郭秀明重大典型之  相似文献   

6.
“人生一世间,壮士多悲心”,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至死不渝。采写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阴追记》似下简称《搏击贫困》,执笔人黄卫平,合作者有陕西日报记者王天乐和铜川日报记者卢尚玉、段海洲、靳涛),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正是郭秀明这种让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光明日报》2002年9月4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光明日报》有关夏雨田长篇人物通讯中的第3篇。前后3篇体现了层次感,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过渡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文正是这种心灵的流露。从采访写作上来说,这篇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组部有关同志在审阅孟西安等采写的《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原来这两位记者是随中央1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采访团到郭秀明的家乡惠家沟,晚上记者们回铜川市宾馆食宿,而孟西安等却不回城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聊天,又到郭秀明昏倒的地点查看,从而挖到了别人所没有挖到的感人细节。人民日报阅评小组在评点该报记者蔡小伟采写的《县委书记刹“三风”》(见2001年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一文时认为:“…  相似文献   

9.
代表作:《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2001年4月24、25日人民日报)反响:中组部在审阅这篇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新华月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此文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最高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有关夏雨田的长篇人物通讯《光明日报》分上、中、下三篇发表,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深入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体现了报道的层次感。正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这种深及心灵的披露,有以下三点采访写作上的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宋建新 《传媒》2001,(10):35-36,39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全国妇女系统报刊好新闻作品的复评工作,任评委之一。复评中,我发现有篇人物通讯写得比较好,读起来特别感人,只是觉得其中某些细节需要核实,就打了一个电话。 这篇人物通讯的题目是《哥哥,是你用生命铺就了我的清华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把标题喻为文章的眼睛。一则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众多读者,给人以深刻印象;相反文章内容写的再精彩,如果忽视标题的推敲制做,也可能让读者忽略不读或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反复斟酌,既突出文章主旨,又与时代气息合拍的标题,不但为全文增光添色,有的则演变为社会大众流行甚广的口号,久传不衰,对此我深有感触。2005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首开驻外记者刊发长篇通讯的先河,用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包括照片)。平心而论,这篇通讯也谈不上写出了多高水平和深度。但是它有一个区别于…  相似文献   

13.
1 孔繁森典型发现经过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社领导的通知,参加孔繁森长篇通讯的写作。当时要求我们2月13日到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集中,住在招待所里开座谈会,写材料,讨论提纲,23日以前拿出初稿。 当时我感到比较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先进典型人物。在此之前,我仅在今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通讯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当时离孔繁森去世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一起参加写作的有新华社的何平、陈雁和人民日报的陈维伟。 中组部和新华社的领导非常关注这篇通讯的写作,特别是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和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6月7日,我的长篇人物通讯《打工打出个省劳模》一在《江海晚报》名人周刊《江海之子》栏目发表后,市领导和不少市民很快作出反应:鞠长春这个典型人物抓得及时,具有时代特征;他的事迹非常朴实、生动、可敬,有看头;《江海之子》首次刊登农民工题材的人物,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写这篇通讯,可以说是机缘凑巧,偶然拾来,也离不开同仁们的相助。  相似文献   

15.
刘辉 《新闻知识》2004,(5):51-53
2003年6月18日和19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先后在一版显位置推出了长篇通讯——《白鹿原上的好法官李增亮》。这篇长达万余字的通讯是笔与报社其他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章发表后在省内外、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通讯中的主人公一一蓝田县人民法院鹿原法庭审判员李增亮不计个人得  相似文献   

16.
近日捧读《大众日报》,一篇扣人心弦的长篇人物通讯吸引了我,那文中的情节,丝丝入扣,笔锋与情感交织,层层展现,引人入胜。读完时,已是泪流满面。这篇通讯的眉题和主题搭配合理,使人一看就愿意读下去。为办学腾出两间房子当教室;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了53名困难生;身患重病坚持不离讲台——  相似文献   

17.
通讯可以写事件但离不开写人。通讯除了要写好人物外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让人的心灵之窗向读敞开。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8.
2007年2月初,我接到孝感市委宣传部的一个采访任务,采访报道我市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还有十几天就要过春节了,我却先后两次跑到应城市田店镇田店村田子君家中采访。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写出了7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活出生命独特的美丽,记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  相似文献   

19.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李雪平 《今传媒》2005,(2):57-57
2004年12月20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色实践者、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原村支书郭秀明去世5周年的日子。打开当时的报纸和画册,每当看到由我拍摄的一张张报道宣传郭秀明事迹的照片时,我总会回忆起5年前采访郭秀明时的一些情景,勾起了对他的深深怀念。1999年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