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学生使用的工具书很少解释文言词义,我们就要求学生把课本注释当作“工具书”来用。并且在教学文言课文时,注意指导学生看注释、用注释,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我们告诉学生,注释中的翻译有直译与意译的区别。直译能做到字字落实、句句交代,但有时在语气上难以同上下文连贯。意译语句通顺,但往往不能字字落实。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通达地、尽可能完善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它是文言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学生对文言词汇、语法、文言句式等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的综合性训练,不仅能够检查、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考察的应试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文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从初中文言文学习抓起,及早做好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工作。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相似文献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综合性练习。它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现代文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既要让学生吃透原文,宏观把握,又要学会仔细推敲,微观入手,同时还要做到直译和意译灵活运用,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达到准确翻译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谢兵 《阅读与鉴赏》2009,(3):55-56,64
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中关键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用来衡量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及翻译能力。因此。答题时要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强调“字字有落实,句式有体现,文意不改变”。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有些学生往往偏执一端,凡是翻译都直译。结果所译句义违反事理,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5.
丁伟丽 《考试周刊》2008,(11):39-41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文言文最主要的还是文言文功底,功底的培养就要看平时所下的工夫,以扎实完备的文言知识为基础,因此,学生应吃透课本,对课内文言文多读多背多思考,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一、文言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能综合考查文言水平,因此它是高考语文的传统考试方式之一。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是指在文言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与原文尽量保持对应关系,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并注意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意译为辅是指无法直译的地方,如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难以直译的地方,采用意译的方法。二、文言翻译的方法文言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即准确、畅达、优美。中  相似文献   

7.
2005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又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的分数,一些试题分值已经提高到了10分。而实际情况是,很多考生对文言复习没有章法,导致考试时抓不住翻译中的得分点,得分很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此项复习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一、两个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表示。凡是能直译的就不意译,不能直译才考虑意译。2.文言翻译与解释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应按这一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5)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义的文言文。其中一条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即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自2002年高考试卷中文言翻译以语言表达题的形式出现以来,至今已考查了6年,且赋分逐年增加。在文言翻译专题复习过程中,有下列几类词语应提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用文言作为表达的工具;因此,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时使用的一些练习方法,如造句、填充、选择等,对文言文的练习似都不适用。这样,“翻译”作业就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练习了。翻译可以使学生熟悉、掌握文言的有关知识,同时有利于训练运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译得怎样才算好?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标准。好,当然各年级要求不应一样,可以有一个最高标准,作为学生努力的方向。这个标准,对教师来说,就必须达到,这才能向学生作译作示范。标准有两个:一是绝对的正确,二是绝对的白话。这个标准,是瞿秋白同志提出的。虽然他的话是指翻译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是直译法。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如实地表达文章的本意,做到不误解、不遗漏、不滥增;语句翻译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直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从具体语境中释词译句要准确翻译文言词、句,必须首先了解清楚这些词句所处的环境。例如《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里的“外人”不可译为“外国人”。联系上文,可知与“外”相对的“中”是指桃  相似文献   

11.
童志国 《学语文》2021,(2):62-64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师生最费力、成效最低的一项学习内容。文言文复习常陷入盲目刷题的备考泥淖,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厘清考点内涵,要着重向学生推介运用性强的解题思路,最好指导学生在答题中总结答题方法,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个性化的解题技巧。本文就近年高考常见的文言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文言翻译题,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文言文解题的经验,谈谈具体的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文言文翻译作为文字表述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对文言句子的综合理解能力。答题时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关键词语处都是采分点,应力求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句有落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学生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是无法探索祖国悠久历史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本文将从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辨识、文言文的翻译及整理归纳文言文知识四个方面入手 ,初步探讨学习文言文的点滴方法。一、反复诵读 ,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阅读训练 ,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 ,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 ,形成一定的语感。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 ,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的特殊性 ,词语的积累更加强调“字不离词 ,词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于是设计了连篇累牍的练习;而学生呢,在大量无休止的练习中,晕头转向。殊不知,学生文言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彬 《考试周刊》2013,(26):18-19
本文与古龙小说《七种武器》相结合,提炼出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把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与武器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记住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做到注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言句式翻译的得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得分。  相似文献   

16.
有学生反应文言文难学难懂,下了很大功夫做练习,记字词,背翻译,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不是这里错了就是那里失误,因此一见文言文就发怵,产生了畏难的情绪。其实抓住文言诵读这一古老学习法门,就会取得文言文学习的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学周刊C版》2016,(20):235-236
文言文翻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使他们具备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高中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合乎情理,语言简洁”的原则,做好“留、删、补、换、调、意”,尤其是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要注意联想迁移、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训练,一方面,它可以考查中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考查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一是准确,二是顺畅.准确指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曲解,不随意加减;顺畅,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语句通顺,流畅.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按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地翻译.意译指按原文大意来翻译,当直译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时,就要用意译.  相似文献   

19.
二、聚焦求同法 文言实词复习,是中学文言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迁移、比较的“聚焦求同复习法”,既能使学生从中准确理解词语的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又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加强他们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据此,我们认为初中文言文复习,应着重抓住古散文,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文言词汇上,至于句式的特点,只需作一般的交待。和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是:单音词多,古今词义有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习时抓住这些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和辨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分清古今词义。单音节的词,要掌握词义的古今变化,困难并不太大,学生可以因为词义的古今差异较大而注意记忆,掌握得住,而且许多古今词义有异的单音词,可以把它放在多义词中加以归纳和辨析。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