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和科学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的两大支柱。他把“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积极推行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创建并主持了中央研究院,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救国与科教兴国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不同。这是由两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不同造成的,剖析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的演变,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富国强民的强烈愿望,使任鸿隽由一个革命救国的追随者,转变为科学救国的服膺者.他的科学救国思想,是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继承和超越.他认为,近代科学之有无是造成中西国势强弱之判的重要原因,但需指出的是,在当时的科学家群体中,像任鸿隽那样坚持强调纯科学研究者,并不多见.他大力倡导实际的科学研究,竭力促进科学的本土化,建言政府将科学立为国策,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赞成由国家统筹领导科学事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宗旨却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救国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吴稚晖是这一思想的服膺者,他以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立场为基点,加教育救国的行列,主张发展科学工艺,普及平民教育,并积极奔走宣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不可谓无功,但他初期以此反对暴力革命,继而加盟国民党反动阵营,顽固坚持反共立场,成为教育救国队伍中政治上最为堕落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使科学救国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为当时中国的科技社团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失的文化氛围,并成为近代科技社团的主要使命。中国科学社的创立、成长与壮大,催生了中国科技社团的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中国科学社以坚守科学救国为信念,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的研究发展,视传播科普知识为己任。科学社创办的《科学画报》出色地承载了深入浅出地解读科学的真谛。与众多讨论《科学画报》的文章不同的是,主要重在结合民国科技史的演变,分别从科普传播理念、科学家编辑出版机制及刊物内容与出版经营分离等方面,探讨《科学画报》的传播与经营特征,祈盼对于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报刊转制与转型改革,有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  相似文献   

10.
朱华 《天中学刊》2006,21(6):108-111
近代留美学生创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以宣传科学为主要目的,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介绍、传播,为促进近代国人的思想启蒙,树立科学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刊载《科学救国论》等一系列宣传科学救国的文章,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种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949—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进入一个革命的新时代。体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初步创立了自己的基业。特别是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兴起和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基础条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段迅速发展的历史对于当今我国乃至世界体育事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科法学是中国的本土概念,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合理性基础是中国社科法学出现的原因,直面挑战、实现价值证成是中国社科法学存续下去的关键。中国社科法学需要坚守法学学科本色;明确其他"社科"与"法学"的边界;克服外来研究方法与生产本土知识的矛盾;以全新的视角建构自身独特的概念工具与话语体系,求得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先生所走过的长达70余年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学术历史的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费先生的思想早已超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范围,而成为影响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导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在近代中国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丁文江筚路蓝缕,奋力开拓.终于奠定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基础。除致力于地质科学外,丁文江还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改革中央研究院,热心扶持和推动各项科学事业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丁文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曾先后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科研机构;他又与张君劢共同挑起“科玄论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他都不愧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派的旗手。丁文江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科学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独特性。他为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步入了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逐渐恶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不稳。应以课程史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搞教育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立中国的教育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即便没有成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从科学的本质来看,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还存在着科学精神、生活、科学方法和人文等一些基本价值的缺失.反思这些价值缺失,对于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内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得到最大释放,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改革社会、警示后人的深刻寓意,同时也不乏对未来科技的准确预见,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窗口。做好新时期高校的统战工作,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体育法学"学科势在必行,我国制定和颁发的系列体育法规为高校体育专业设置该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法治国"以法治体育"呼唤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体育法学",高级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体育法规,遵守体育法规,而且要运用体育法规去保障和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法学"是一门以体育法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科的性质是介于法律科学和体育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