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实现有效对接的内在机理在于高校与科研机构能够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嵌入产业集群产业链。应当完善产业集群产业链,梳理技术创新链,构筑学科集群学科链,并以对接载体嵌入产业链为切入点,实现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与沟通,确保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技术创新组织体。  相似文献   

2.
高校对接产业集群是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以服务特定的产业集群为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合作的联合体.高校对接产业集群适应度的效应分析,有助于发现其内在规律和优势,进而把握其所存在的诸如系统性风险、自我超越的困境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受到制约等负向效应,引导校企在对接合作过程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功能。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机制体制,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办学形式,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结合是高校抢抓科技进步机遇、增强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的重大科技平台对推动当地产业集群创新和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高校重大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合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周期短、规模小、层次较低,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校企沟通渠道不畅,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对接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曹雪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2):17-19,37
葫芦岛市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令人振奋,葫芦岛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求旺盛。针对产业集群的产业特性,采取相关措施,利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地域、技术和实验室等优势,服务于特色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产业集群与高校合作模式,采取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优势带动产业集群向高技术高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广西与台湾经济合作中发展最快、收效最理想、未来前景最广阔的行业。通过人文视阈的角度,对桂台旅游区域合作、产业对接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桂台旅游共同和谐发展提出优化产业对接软环境、打造产业对接合作平台、促成桂台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民间产业集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企业集群发展趋势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迫切需要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对接高校学科专业群与区域企业集群的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发现,该模式具有群对群、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面协同合作三方面特征。企业集群理论、学科专业群理论、"三螺旋"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该模式的运行关键是在制度、经费、实践教学、教师激励、学生激励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走"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连接就业、创业衔接职业"的专业集群建设之路。从专业集群建设的层次模式、路径模式和内外动力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专业集群建设的导向、抓手和需要协调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提出了学校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动互促、融合协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高校专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匹配程度有着深刻的内涵,是提升高校专业设置合理性、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求。提高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匹配程度是缓解高校就业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扩散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需要落实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发展路径,也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支持和监督等职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集群发源地之一的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在层次、行业、区域和专业等四方面呈现明显特征。作为向以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增强专业与地方的结合度,形成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布局,并提升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实现专业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有集群化趋势,但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内外部条件和环境。政府以及投融资在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运用分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对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得出,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某一城市或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理论框架,更缺乏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视角的研究及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文化产业集群投融资以及实践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地区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实现教育部门和产业的自然融合。为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从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社会服务、定向就业、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对接产业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4.
将知识地图的理论与技术引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利于文化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构建文化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的文化资源再组织、以绘制知识地图为基础的文化资源深层次开发、以对接内容产业为基础的传播机制等基于知识地图理论可有效促进广西文化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  相似文献   

15.
槐林渔具产业集群位于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区域内,渔网制造业较发达,初步形成了“槐林渔网”的集聚品牌效应,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诸如创新机制、网络协作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该集群快速发展的步伐。文章在分析槐林渔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促进该集群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闽台服务业对接基础与对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业成为台湾地区资本输出的主流,这成为闽台服务业对接的良好契机。在分析两地服务业发展特征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基础。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福建与台湾服务业市场需求迥异,且以往的经贸往来为两地服务业对接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对接、垂直对接和水平对接,并将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服务业对接与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智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从价值网嵌入这一崭新的视角,以湘南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智能物流网络为例,提出了四种区域智能物流网络高效协同的创新模式,揭示了区域基础物流设施对接、产业园区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物流网络运营机理,并最终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企业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的发展瓶颈以及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智能物流网络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特点,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度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功能不断显现、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和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齐头并进。并对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四大动因进行了研究,即蕴藏丰厚的文化资源、逐年加大的公共投入、持续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产生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等诸多负效应。本文以福州地区寿山石产业为例,依据集群经济的经济学理念,从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具体生态化实施措施三个方面分析产业集群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国内模具产业集聚基地和安徽省模具产业集聚地分布的现状,指出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产业集群竞争力,继而借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安徽省模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