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造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识分子"公共越多,知识越少",主体性日渐丧失。面对逻辑上的碰撞和目标上的冲突,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有三种路径可选择:一是冲  相似文献   

2.
悬置社会一政治层面"不可抗因素"不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并迄今方兴未艾,与出版一印刷等传统纸质传媒凋零式微,电视、数字、网络等新兴电子.传媒汹涌勃兴的同时.介入公共话语、充当社会正义良知代言人的知识分子日渐退隐最终逍遁于无形--该类群之后来者自觉演变分化为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知识分子(或称电视知识分子).即本质上规避道义担当、抛却社会责任的所谓"知道分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出版一印刷传统纸质传媒与电视、数字、网络等现代电子传媒分别构成了知识分子文化与知道分子文化的重要形式表征,由此揭橥凸显了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意义层面长期以来被繁茂芜杂的技术细节所遮蔽着的一个重要事实:纸质印刷文本不仅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言说空间.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建构起了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立场;以纸质印刷文本庋藏、传播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实乃当下"后知识分子时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承最具操作可能的重要途径--今日知识分子公共话语集体失语.民众趋之公共图书馆寻觅精神家因,寄望其能肩起道义担当,引领崇高价值--因舍此内在独特天然优势,公共图书馆确具民智启蒙、人文引领等道义担当之可能向度.藉此.热闹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不再只是驻足于浅表意义层面上的应景运作,而终于找到了自身赖之安身立命的真正魂魄;同理,沸沸扬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等大而无当之类空泛的理念讨论,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真正的精髓或归宿.  相似文献   

3.
谭楚子 《图书馆》2011,(2):12-19
悬置政治-社会层面"不可抗因素"不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并迄今方兴未艾,出版、印刷等传统纸质传媒式微,电视、数字、网络等新兴电子传媒汹涌勃兴的同时,介入公共话语、充当社会正义良知代言人的知识分子日渐退隐最终逍遁于无形,之后来者自觉演变分化为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知识分子(或称电视知识分子),即本质上规避道义担当、抛却社会责任的所谓"知道分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出版、印刷传统纸质传媒与电视、数字、网络等现代电子传媒分别构成了知识分子文化与知道分子文化的重要形式表征,由此揭橥凸显了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意义层面长期以来被繁茂芜杂的技术细节所遮蔽着的一个重要事实:纸质印刷文本不仅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言说空间,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建构起了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立场;以纸质印刷文本庋藏、传播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实乃当下"后知识分子时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承最具操作可能的重要途径。今日知识分子公共话语集体失语,民众趋之公共图书馆寻觅精神家园,寄望其能肩起道义担当,引领崇高价值。因含此内在独特天然优势,公共图书馆确具民智启蒙、人文引领等道义担当之可能向度。藉此,热闹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不再只是驻足于浅表意义层面上的应景运作,而终于找到了自身赖之安身立命的真正魂魄;同理,沸沸扬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等大而无当之类空泛的理念讨论,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真正的精髓或归宿。  相似文献   

4.
媒介知识分子常常被认为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反叛和背面而出现,多数学者对媒介知识分子的价值评判带有明显的贬义。而事实上,转型时期知识分子走向传媒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潮流,本文主要从媒介知识分子何以介入传媒的视角,分析了转型时期媒介知识分子存在的社会意义。指出从历史的角度:传媒是知识分子无法割舍的言说阵地;从现实的角度:专家意见报道和公共事务言说呼唤知识分子利用传媒发言;从知识分子自身的角度:介入传媒是知识分子自我社会价值实现和文化思想表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6.
于隽 《现代传播》2007,(6):165-166
间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够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监督和约束."公共空间"在19-20世纪衰落,原因之一就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哈贝马斯认为:"原先由面对面相互辩论的市民所组成的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已经瓦解为由消费者组成的碎片化世界.这些消费者沉迷于传媒景观与传媒技术之中不能自拔,成为它们的奴隶."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事件因其本身的特点成为公共媒介关注的对象,媒介的公共性质又成为突发性事件主体权力欲望表达的空间,否定、争议、沉默等成为权力欲望表达的策略,权力冲突、支配、反支配和风险规避是突发性事件的公共话语表达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凭藉强势媒体与学院知识分子联袂,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伴生着思想精髓的流失和审美张力的消解,浅表思维成为《百家讲坛》上学院知识分子经典阐释的首选。尽管此乃是其面对媒体前的公众时所不得已的行为,但确实反映了他们对公众的低期望值,也导致了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贬低。《百家讲坛》的成功,表面上看为学院知识分子在传媒中赢得了更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但实际上却缩小或限制了学术和批判的话语空间;同样,《百家讲坛》的轰动效应,表面上看为经典赢得了大众,但媒体的同质化和浅表思维运作的后果却造就了一大批媚俗艺术爱好者。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主体模块——国家建制中的图书馆,如能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现有物质、人力资源和馆藏经典原著文献资源,同时借助并聚合学院与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重建崭新合理的公共知识空间,共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由图书馆主导的个体“经典原著深度的阅读”转变,不啻是其摆脱目前困境,成功实现服务转型,重获创造发展新生的难得机遇,将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至图书馆,图书馆功能与地位将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几乎进入了一个言必称"策划"的时代.在"为人作嫁"的传统传媒理念中引入并培植传媒的策划意识,意在促使传媒活动从相对被动的技术性加工走向充满主体精神的整合、建构与创造活动.现代传媒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无限增长与人的注意力相对有限的内在矛盾之中,策划往往成为传媒人确证职业位置和实现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成为传媒主体最为核心的素质构成,甚而成为传媒形而上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0.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与司法打破了二元对立关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将其关系解构。必须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将传媒、司法置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乃至整个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中考量。建构传媒与司法之间良性的多维关系,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客观看待二者冲突,形成保持合理张力;宽容意见表达;正视公共领域在社会中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客观考量民意诉求;以新闻立法保障信息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宏观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2.
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也为知识分子安排了以言报国的广阔舞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报刊中,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历史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充分营建了一个文人论政引领的公共领域。本文浅析了报刊的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构建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重的风险,成为传媒与公众共同建构的议题.传媒散播与公众、环境受害者回应引发了当代公共参与运动.这种运动虽由传媒引导,但其背后却与深刻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传媒带动的公共参与运动能够增进公益意识和实际参与,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15.
<时务报>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公共领域的概念源自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英、法、德三国新兴资产阶级同特权统治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一种理想模式,在一个国家政权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从而间接参与公共事物,影响国家权力运作机制.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权力话语.话语虽不具有统治功能,但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对管理权力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丁桃 《青年记者》2007,(18):100-100
政治宽松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孕育了脱离权力控制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展开公开讨论的人际交往模式——博客社区。在大众传媒受权力机关把持、与利益集团合谋,成为公共领域的颠覆力量之时,博客社区被视为建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场所。但是,从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主体、议程、商谈来考察,会发现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现实建构缺乏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18.
吴畅畅 《新闻大学》2012,(4):133-13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中国传媒报道与司法审判时有冲突、碰撞的背景下,作者考察了二者产生矛盾和碰撞的原因。作者认为,一般来说,传媒报道是以道德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法院审判是以法律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传媒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体现为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作者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基于对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的理性分析。本文以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与契合为视角,澄清理念和制度上的误解,以求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传媒道德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在价值层次上的沟通与融合,以真正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法院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论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康延兴 《图书馆》2007,(1):25-28
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意指图书馆学家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公共性。专业化知识体制、系统性权力结构和工具理性化的研究语境结合起来,导致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发生了全面的危机。图书馆学家如果希望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应该主动地、积极地介入公共领域并在其中表达业余的关怀意见,成为能够连接专业与公共、引领公共话题、传达公共价值的大识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