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2,(12):31-33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存在。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90年代之前近7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国纪录电影萌芽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方面,纪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掀起声势浩大的纪实浪潮:另一方面,规模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运动席卷全国,形成纪录片收视高峰。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纪实节目兴趣的降低和中国电视台市场运作的深入,中国纪录片陷入暂时的困境。在整个90年代中,中国纪录片不论从文化形态、传播效果,还是从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地,纪录片呈现出选题逐渐多元化、受众面扩大、意义传达回归主流、影像表达更具观赏性等特征.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纪录片美学主潮三次大的流变及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对纪录片美学在新世纪以来从选材到影视语言,从叙事模式到纪录观念等的新变进行了总结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包括《望长城》、《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一批作品,掀起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这些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改革开放中人们价值观的碰撞、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中颇具文化品格的样式之一。城市文化纪录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仅要纪录地理上的城市,更要纪录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城市。浙江卫视播出的首档城市文化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正是纪录精神的价值所在。这部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不安。节目从一本书切入,由主持人李晗带领大家分别穿越不同的城市,领悟城市历史与文化。在展现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节目也蕴含了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本文从三个维度就片中体现的精神生态美进行总结,试图为今后城市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限制性叙事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纪录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创作观念与形态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单单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变,不难看出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脉络。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纪录片叙事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纪录片叙事视角多元化格局形成,作为对全知视角的一种反拨,限制性叙事视角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7.
虚构策略能否用于纪录片创作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繁荣发展的90年代更是如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纪实主义因误读和偏执而步入模式化与庸俗化的困境,在反思中纪录片人逐渐深化了对虚构策略重要价值的认识。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坚持纪录片本质追求的前提下对虚构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不会损害纪录片的本质内涵,反而会增加特殊的艺术魅力、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这便是我们在探讨“真实再现”在纪录语境中的生存价值时应明确的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9.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纪录片功能的探讨.笔者从我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指出,在纪录、教育、传播知识、人文关怀等功能之外,纪录片传播思想、抒写情感的功能需要加强,它们是纪录片创作主体自我意识彰显的必然结果,这两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排斥在主流纪录片之外,现在应该给予它们足够的空间,这对纪录片品格的提升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渝派纪录片:历史文化支点与现实建构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派纪录片"概念的提出绝非人为或偶然.重庆作为中国纪录电影发展史上的"首盛之都"有着纪录电影文化遗产与精神的深厚底蕴.今天,"渝派纪录片"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在重庆直辖,科教纪实频道开播等多重历史契机(合力)的作用下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纪录片领域风格迥异的又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3.
董占山 《青年记者》2016,(24):83-84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中国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系列文化认同的危机,但也有人在变革浪潮中坚守文化本真.六集大型人文生活纪录片《传家》于2016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是一部展现中国人生活智慧和中国式生活情趣的作品.该片紧扣中国人最重要的六个话题——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和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对应找寻具有当下生活贴近性和应用价值的人、情、事、物.通过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位的乐活之人、有品格的家道精神,来挖掘中国人的传家智慧.本文对纪录片《传家》所传达的文化符号与叙事方式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从中得出中国传统传家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纪录片史上,弗拉哈迪不仅是独立制片的祖师爷,更是一种纪录方法的创立者.他通过合理设置摄影机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向现实延伸的搬演手法,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假借对遥远族裔生活方式与斗争精神的重现,雕刻他心目中的纪录乌托邦.时至今日,这种工作方法,对当代中国纪录片人仍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平权主义与女性意识在中国兴起,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创作,90年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将镜头聚焦于双边缘化的底层女性,这些纪录片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伤痛与抗争彰显女性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本文以范俭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和范立欣的《归途列车》为例,分析其展现的女性群像、抗争过程、表达与创作特色,以及女性题材纪录片对女性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艳 《传媒》2015,(2):79-80
动画纪录片是动画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的产物.判定纪录片真实性的标准是事物的存在性;纪实是影视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与真实无必然关系;纪录片属性的保证在于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具有非影像化的真实题材, “虚影像、实声音”的创作特点.文章认为动画纪录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品牌化效应初步呈现.2012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业化开始发力.2012年,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推进迅速,传播平台提升到新高度. 品牌化经验、产业化探索与国际化开拓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旗舰驱动作用益加明确显现.事实证明,惟有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才能发挥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释放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对全球播放,一部与频道宗旨相吻合的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国际视野与现代表达入手,解析其纪录理念与表达手法的创新与突破,为当下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创作以及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之路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初,当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出现在屏幕上,中国电视观众不禁为这一在本土尚新、在国外甚为流行的电视传播方式感到惊讶、惊奇、惊喜。数年后,随着电视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和成熟,电子媒体表现手段的日趋先进和完备,电视观众审美观念和意识的日趋更新和提高,纪实,已成为广大电视工作者揭示主题、刻划人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纪录生活流程,纪录情感世界,纪录人物精神,已使纪实片放射出光彩夺目又耐人寻味的独有魅力。’97电视社教人物片获奖作品中,不乏纪录片的精品之作。它们在展示人物生存生活空间、挖掘人物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