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艾田蒲终生热爱中国文化,他的《中国之欧洲》体现了艾田蒲对中国文化的真正尊重与理解,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拨。它推倒偏见陈说,还中国文化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他在书中主张从事与研究文化交流要有一种哲学精神,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共同发展,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共存,要深入文化底蕴,寻求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艾田蒲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观照,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他在西方大力介绍中国文学,为其争得在世界文学中应有的地位。他认为中西文学存在很多一致性,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他与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学术思想上相契合,都主张会通中西、融汇古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欧洲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常设会议组织编写的四卷本《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基本内容和结构等的简介,阐明了大学史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背景下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西传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在儒学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4.
《欧洲文化简明教程》是一本有着深厚学术背景的经典教材,是作者多年教学的积累。该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是一部编者与读者讨论与沟通,具有独特视角的、实用性很强的关于欧洲文化的著作。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到当代结束,涉及欧洲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处处闪现着欧洲文化过往的灵动之光。更重要的是,《欧洲文化简明教程》语言简练,易学易懂,设计巧妙,融会贯通,符合学生的发展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5.
瓦尔特·吕埃格(Walter Rüegg)主编的四卷本《欧洲大学史》的前两卷中译本2008年8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斌贤教授主持翻译,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则由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贺国庆教授主持翻译。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文化视角逐渐被引入到了对美国外交史的学术研究之中。王晓德教授的专著《文化的他者:欧洲反美主义的历史考察》关注欧洲对"美国化"的不认同,从文化冲突的视域研究了殖民地时期以来欧洲反美主义的变迁及影响,并着重对其间欧洲文化精英阶层所建构的美国文化"他者"形象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作为美国外交史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反美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准,对于理解和应对美国软实力外交等现实问题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江户时代翻案小说盛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将这种翻案小说推向顶峰。《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其中卷一第二篇《菊花之约》对《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翻案,卷二第二篇《梦应鲤鱼》对《醒世恒言》中《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卷四《蛇性之淫》对《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翻案。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同于前期翻案小说,前期翻案小说吸收中国小说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甚至是直译;而《雨月物语》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虽然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二战后世界政治关系、环境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这对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详细论述了英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二战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影响,指出正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下诞生了"三环外交"政策,使英国两大政党在执政期间,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上都选择了超然主义原则或孤立主义原则,研究这一看课题希望能够对我国处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走向欧洲的孟子——译介《孟子》的西文图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至19世纪孟子及其著作多次被欧洲译介.文献与实物证明,孟子是最早被介绍到欧洲的哲人之一,而<孟子>则是最早翻译到欧洲的中国典籍之一.其间,孟子及其学说是作为儒家的次要代表和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加以译介的,篇幅、种类较少,单独成书的也较少.承担译介工作的主要是传教士,早期以旧教耶稣会士为主,后期加入了新教传教士,这一工作还得到中国人的协助.译介过程中发生过诸如"性向善"与"性本善"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折射了不同文化间的调和与认知.译介<孟子>的语言经历了从单一拉丁文到兼用不同语言的变化,译介图书刊行经历了由无法印行到版本众多的变化,孟子及其著作的影响也随之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欧洲科学基金项目成人移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1982年,由欧洲5个国家的6个研究小组40多名学合作进行,协作中心设在荷兰Nijmegen的Max-Planck心理语言学研究所。1984年出版《成人移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研究手册》(Perdue,1984)。1988年结束,向欧洲科学基金提交6卷研究报告。1993年建成了语料库并出版了浓缩其整个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两卷本《成人语言习得:跨语言的视点》(Perdue,1993)。本主要根据Pedue(1993)对这—项目的思想、方法和主要成果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欧洲工程教育一体化进程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各国的工程教育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各自的传统。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这种多元模式由于缺乏兼容性而对欧洲各国间的教育交往和人才流动造成不利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自欧盟成立以来,欧洲工程教育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通过重点分析"欧洲工程师认证计划"和"欧洲工程教育项目鉴定计划"两项举措,总结了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洲工程教育一体化进程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欧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欧洲大学联合会于2009-2012年实施的"质量文化检查"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项目。此次检查通过对欧洲高校质量保障现状以及高校质量文化的调研,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并以"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反思性分析工具,对欧洲高校质量保障的"战略与政策""工具与实践""原则与假设"等方面进行了审视,从而为欧洲高校质量文化的进一步建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出处"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出"指"出仕为官","处"指"退处不仕"。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理学泰斗的朱熹有自己的思考。他与吕祖谦合编编纂《近思录》十四卷,大体与《大学》一书相当,前六卷分别论述《大学》"八条目"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条;自卷七开始,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卷七"处己"专门论述士人"出处"之道。贤者出处进退,可以看做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起点。那么,古代贤士君子在个人去就取舍时是如何决断,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呢?朱、吕二人在《近思录》卷七中提出了看法。本文选取了这一卷中的几条语录,从中归纳出一些古代贤士君子"出处"遵循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与欧洲各自有其"文明"概念及其反映的观念.中文"文明"与西文"civlisation"在相遇之前是近义词,都是对自身行为及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认知与文化认同,表示各自文化价值所推崇的良好道德行为及以此为基础具有教化的社会;它与"野蛮"相对应,因而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中国"文明"强调柔顺守正与文治教化,具有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主张对"他者"怀柔.欧洲人则在对外扩张中通过标榜"文明"而不断强化自我认同,贬低"他者",其文化与种族优越感成为殖民扩张的文化力,这种"文明"观念到19世纪中叶之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中国的文字之美一次次地通过荧屏让众人惊艳感慨。演绎"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自播出后更是赢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央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这一次对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16.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因其所载材料的博杂性、丰富性与奇特性而被广泛征引,当前研究成果较多。但通过学术梳理,仍感有被忽略之处,故以《酉阳杂俎》卷十三中《尸穸》篇中涉及的4则有关"盗墓与反盗墓"的材料为研究对象,探究"盗墓与反盗墓"这两种与古代丧葬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鲁滨逊漂流记》研究注重鲁滨逊英雄形象的研究,忽视了其中作者笛福的“文化殖民主义”、“欧洲中心论”思想。这一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中国的想象方面,对于中国文化近乎偏激的主观批评。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这一文本中关于中国想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指出笛福对中国建筑、军队、饮食等文化方面的歪曲的想象及其想象的史料来源,以求得到各民族文化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以谦逊节制为美,而欧洲文化注重舒展自己的性情,打破束缚。中国传统教育是在束缚基础上也讲自由的教育;而欧洲教育是在自由基础上也讲束缚的教育。中、欧教育是互相渗透,互有借鉴的。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都是世界先后领先的优秀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差异是鲜明的。中国近代大思想家严复于1895年2月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一文,深刻地揭示了中、欧文化的巨大差异。当其时是中国极弱之  相似文献   

20.
"教育"几乎贯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全书,尤其集中于最后两卷(卷七后半部分和卷八)。一般认为,与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王制》中主要谈论哲学教育不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要论述公民教育或政治教育。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论教育时又特别重视"闲暇",认为闲暇"自身就有快乐、幸福以及享福的生活",这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静观"之自足的描述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也指向哲学教育。本文将首先分析教育在《政治学》文本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教育与政制的关系,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教育的一面;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政治学》中教育与闲暇的关系,并结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挖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育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