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美主义是一种全球现象,反映了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称王称霸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在欧洲国家更为常见。欧洲的反美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该地区精英阶层不能认同美国文化的观念,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使欧洲的反美主义具有了抵制"美国化"和维护当地文化认同的深刻含义。因此,欧洲国家的任何反美主义形式,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学界对于著名新左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威廉斯是一位经济决定论者,他对美国外交的思想文化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重视不够。实际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谬见。威廉斯为美国外交史提供的不是一种经济解释框架,而是一种文化解释框架。然而,不管是将威廉斯的方法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还是归结为"唯心论",都是对威廉斯外交史学的一种简单化解读。"简约主义"的标签不可轻易加在威廉斯的头上,因为他在其概念框架内清醒而巧妙地处理着观念与现实、结构性因素与人的能动作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对美国外交史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奇迹般的起飞,到80年代初,韩美经贸位置发生实质性转移,美国为扭转经贸逆差的劣势,一方面频频向韩国施压,要求韩元升值,开放市场,一方面限制对韩国的进口,打破了以往韩美贸易秩序,严重损害了韩国的经济利益,激起了韩国民众对美国的严重不满,并引发了系列经济上的反美行动,成为20世纪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高潮的重要一环。只要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心态一日不变,韩美经贸关系就不可能正常化,经济上的反美主义就会始终与政治、文化、军事反美主义相互交织,成为韩国人反美主义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越南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民众心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关于越南战争的研究一直是美国外交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聊城大学吕桂霞副教授的新著《"牧场工行动":美国在  相似文献   

5.
出生在美国后旅居欧洲的詹姆斯对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成为他一生小说创作的主题。在他后期小说中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纯真"不再是善良与美德的标志,而是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比如幻想与自我封闭,其消极作用比较明显。"纯真"在促使美国人开始欧洲文化之旅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接受欧洲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小说对战后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加强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史实重建与个案累积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外交史又面临社会史、新文化史带来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外交史研究始终处于同领域的顶尖水平,而197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在研究方法、取向、视野上受到的质疑,以及学界所作的回应,对未来中国外交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未来的中国外交史研究应该加强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之间的互动;突破国家中心主义的束缚,重视非传统议题、非精英及观念因素的作用,寻求多元视角的外交史研究;尽可能与国外同行交流,将自己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凸显中国外交史的国际关系史特征,将外交史的国际面向和国内面向作为整体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汤姆·海登全程参与了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在美国人的历史记忆中,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赞扬者认为他是20世纪60年代唯一伟大的人物,改变了美国;批判者眼中的他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反战激进分子、政治和经济上的"反美主义者"和"政治投机分子"。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直伴随着海登,尤其是被"妖魔化"的形象成为他施展政治抱负的绊脚石。站在被动自卫和防守的立场,海登为了重塑自己作为体制内政治改革家的新形象,通过积极参加政治经济改革、著书立说和接受采访等方式和途径,表达了自己的回归心意和悔意,强调学生运动是对美国激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为其激进经历辩护,肯定学生运动取得的巨大成就,重构了对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记忆与认知。  相似文献   

10.
郑爱婷 《教学与研究》2004,12(12):86-87
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对美决策中的社会压力"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6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二十多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分为以下若干主题。 (一)公民社会与中国对美决策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李洪山教授谈到,有些美国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存在反美主义。所谓"反美主义"常指在美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史学家杨生茂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坚守和发扬唯物史观,科学阐释了历史本体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史学目的的求真性与致用性、史学性质的革命性与科学性、史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历史学习的"博"与"约"的辩证关系;开拓了美国史学史研究,通过美国史学三个重要流派的研究,对美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奠定了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础,从唯物史观出发,系统提出了美国外交的"扩张"学说;完成了美国通史编纂的综合体系,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美国通史的宏大构架.  相似文献   

12.
王晓德教授: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如何加强国内学术界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的研究。如果把美国早期历史的下限截止到美国内战之前,这一时期充其量也就是80余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美国为一个农业国,在力量上还无法与欧洲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但却实现了在北美大陆上的崛起,成为一  相似文献   

13.
擅长"国际题材"的著名小说家享利·詹姆斯毕生致力于书写并研究欧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他通过研究国际文化主题,试图将小说中的欧美文化关系由冲突转为互相融合.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詹姆斯一生追求的目标.<欧洲人>是詹姆斯创作于1878年明显反映欧美文化冲突的一部早期作品,小说的主人翁尤金尼亚携带的传统欧洲文化与温特伍斯家中深厚的美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的冲突,结果尤金尼亚告别美国梦,重返欧洲.  相似文献   

14.
李昀 《历史教学问题》2013,(1):60-62,23
<正>王晓德教授所撰写的《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①已于2011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吸收国际关系学、文化传播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全球"美国化"问题进行了相当详尽的研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是王晓德教授从文化视角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又一力作,并入选了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书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在研究视角、理论思辨、史料甄别和文字表述等各个方面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是一部具有相当深度与广度的史学专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均属西方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从来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早期美国人的脑海中,欧洲多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形象出现,正是欧洲的专制、腐败、堕落才凸现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在各方面的优越,也表明了"新大陆"与"旧世界"在文化上的二元对立.这样,美国文化中体现出的"例外论"最初主要是针对欧洲而言的.早期美国人的欧洲观不见得与实际完全相符,但却成为美国彰显其对世界承担的一种特殊使命的最好理由,也对美国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外交史上的“中立” ,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中立”政策从其确立到历次施用都是为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服务的。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美国在建国短短 16 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横跨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最为人所知的小说内容皆是关于美国人移民到欧洲大陆后,和欧洲人之间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以及处事方法差异。与此同时也着重体现了他印象中的美国人特质。该文旨以他晚年撰写的一篇游记作品《美国景象》(1907)为切入点分析詹姆斯前期以及后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美国人的特质,以及他作为移民文学的先驱者对自身的认同、对美国人的定义及对塑造美国人特质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身份的构建表现在他的"国际主题小说"中,《使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揭示斯特瑞塞所带有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在基于文化身份的理论下,分析斯特瑞塞在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身份危机,再重构本国身份的过程,反映出亨利·詹姆斯对美国身份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的美国身份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