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2.
穆青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而且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著名记者。从《雁翎队》、《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从《历史的审判》、《珠江起风帆》,到《抢财神》、《潮涌中州》……穆青同志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写作了一批脍炙人口、影响久远的新闻佳作,成为中国新闻精品长廊中的瑰宝。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生能有一篇作品被传诵一时已属不易。但是,这样的作品,在穆青的笔下岂止是一  相似文献   

3.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优秀人物通讯,都用恰当的画面艺术,提高产品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些作品仍令我们常读常新。 一、利用画面艺术 反映时代精神 穆青在人物通讯写作中,首先注重用画面艺术,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11日,中国当代新闻界的旗舰人物穆青同志,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旅途的终点。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拔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用半个世纪的新闻实践使自己成为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雁翎队》、《月夜寒箫》、《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历史的审判》、《风帆起珠江》……一篇篇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作,记录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前进步伐。每逢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总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发出时代的最强音。穆青爱才,在新闻界有口皆碑。在他的麾下,多少中青年新闻工作迅速成长,一批批影响广泛的新闻作品不断问世。《穆青教我写章》是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肖辉家的亲历,现载此,以示本刊编辑部及本刊广大读对穆老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憾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  相似文献   

6.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本栏责任编辑万木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  相似文献   

7.
说起老记者陆拂为,很多读者就会想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野人”张候拉轶事》等一篇篇优秀新闻;眼前浮现出百折不回的“棉花迷”吴吉昌、历尽坎坷的“老坚决”潘从  相似文献   

8.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我这个新闻界的“小字辈”,曾数次访问过穆青。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又一次专程拜访了他。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瞭望》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  相似文献   

9.
杨欣 《军事记者》2006,(10):53-54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铁人王进喜》、《历史的审判》等新闻经典名作,使穆青这个响亮的名字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坎。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穆青还是一位新闻摄影行家。他从八十年代开始拿起相机,走遍了繁华的都市,偏远的乡村,高耸的群山,无垠的草原,广阔的大漠。其摄影作品比文字作品要多得多,至少有好几万张,他拍摄的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胸襟开阔之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很有动感与生气,且自然朴实,很有琢磨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穆青又提出了“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但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整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历任院长任职起止时间有多种说法。为澄清这一问题,笔者依据档案、日记、回忆录等一手材料,试图对院长的任期起止略加考证,以期对这些众说纷纭的群体细节厘定统一的标准,寻找更为可靠的说法。一、本文所选取的相关著作在众多关于陕甘宁边区的论著中,本文选取了六部相关著作,这些著作具有较为可靠充分的史料来源,可以作为关于上述问题的代表。一是《榆林地区审判志》〔1〕(下文简称为《榆审志》)和《延安地区审判志》〔2〕(下文简称为《延审志》)。民国时期的延安与榆林是边区的主要辖区,…  相似文献   

11.
像穆青那样孜孜以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记者穆青逝世,《文艺报》发的消息连标题(未计标点)共计99个字。笔者读了这则讣告性消息,并不感到单薄,倒是颇受启发。印象最突出的一点是穆青靠自己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和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这也启发记者和通讯员既要重视被采用稿的数量,更要追求被采用稿的质量。《文艺报》刊发的消息共两段,其前一段是:“曾创作《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等名篇的穆青,10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就这么一句话把穆青是著名记者,他用写文学作品的功夫———“创作”来…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后续报道,指的是一篇新闻作品发表后,引起了某些值得重视的社会反响,尔后组织的与前篇报道有一定继承关系的连续报道。获199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以下简称《话题》)就是由同题通讯发表后引发的一场思想大讨论组成的。除同题通讯外,其后发表的来信、讨论文章、消息及省委书记的总结发言等,均为后续报道的内容。 毫无疑问,后续报道需要组织和策划。这里,我想通过对《话题》的后续报道的回顾,围绕几组关系的处理,就后续报道的策划艺术,谈点个人的肤浅见解。 势与导:有势可导,蓄势待导,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3.
《报刊管理》杂志创刊。社长老史约我为刊中“名稿档案”专栏撰文,使我又回想当年…… 曾记得,有位新闻学研究者在《试论优秀新闻作品的历史性》一文中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在全国影响最大,可称范文的不碎的“易碎品”,当属《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等篇。然而,到了1996年,不料想健在的“阶级弟兄”们事隔36年回访北京恩人,激起社会涌动跨越时空的真情,又为那篇报道谱写了动人的续篇!  相似文献   

14.
王石  房树民 《传媒》1999,(4):28-31
《报刊管理》杂志创刊.社长老史约我为刊中"名稿档案"专栏撰文,使我又回想当年…… 曾记得,有位新闻学研究者在《试论优秀新闻作品的历史性》一文中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在全国影响最大,可称范文的不碎的"易碎品",当属《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等篇.然而,到了1996年,不料想健在的"阶级弟兄"们事隔36年回访北京恩人,激起社会涌动跨越时空的真情,又为那篇报道谱写了动人的续篇!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16.
湖北孝感报有两组深度报道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以下简称《走廊坊》),一组九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及下简称《出路》),一组十篇,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作为这两组深度报道的作者之一,面对着新闻界“深度报道写作热”的兴起而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滞后,很想就这两组获奖深度报道的实践谈  相似文献   

17.
1.拨乱反正时期的新闻形式:消息、通讯和报告学 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配合形势,揭露和控诉政治丑行、反思社会悲剧的根源和教训。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等人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对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讯”,不久新华社记采写的《时传祥沉冤昭雪》发表,同一天,《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刊出,其后,《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要为真理而斗争》、《历史的审判》、报告学《大雁情》等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新闻作品的主要形式是消息、通讯和报告学,新闻界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写作形式的创新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 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专程拜访了穆青。 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这位风雨沧桑的老前辈:两鬓染霜,面色红润,目光炯炯,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依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神态。  相似文献   

19.
“一腔激情颂人民,千秋妙笔著华章。”以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人民呼唤焦裕禄》、《风帆起珠江》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为党的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笔耕不辍,奉献了全部身心,做出了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用将近半版的篇幅,报道一家出版社的图书发行工作,令世人瞩目。这篇题为《寄我以信任,报之以琼瑶》(副题:金盾出版社社长谢德元谈精神产品的市场哲学)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的出现,说明图书发行工作的现状引起关注,一家出版社自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