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技术复杂的项目,运动员在快速助跑中起跳,起跳后借助器械——撑竿的作用腾越尽可能高的高度。只有那些具有快的助跑速度、积极有力的起跳能力、强大的肌肉相对力量、高度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运动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的许多项目中,弹跳力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虽然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项弹跳能力有所不同,但其起跳动作而言,一般可简单地分为原地起跳和助跑起跳两种类型。对于原地和助跑两种起跳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一些研究,普遍认为:“原地起跳是助跑起跳的基础,两种起跳动作的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同一个运动员来说,助跑起跳要比原地起跳的腾空高度多10%左右。”[1]还有研究结果指  相似文献   

3.
在跳高运动中,运动员所能腾越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起跳动作。因为人体重心所能上升的高度,在起跳的一刹那间就已经决定了。而过杆技术,只是为了使身体在所上升的高度上避免碰落横杆,所以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在急行跳高中,起跳的目的,就是要把助跑的水平速度尽量多地转变成竖直向上的速度。所以说,运动员身体腾起的速度,主要是由助跑的速度转变而成的,这就是带助跑的起跳比原地起跳效果好的原因。但是,起跳动作是否把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全部“扭转”成腾起的速度了呢?这一点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说明:设运动员起跳前的水平速度是8米/秒,如果起跳时把这个速度“扭转”成60  相似文献   

4.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篮球运动员的弹跳高度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据统计,在篮球比赛中原地双脚起跳的动作最多,约占总起跳次数的67%;助跑双脚起跳动作其次,约占24%;而助跑单脚起跳动作的比例最小,只占9%。再从44名男篮运动员原地纵跳与助跑单脚起跳模高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动作的起跳腾空高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555(P<0.001)。由此说明,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5.
跳远运动员应该了解跳远的助跑距离、速度、起跳角度、高度和空中时间等各个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参数的最佳值。刘易斯虽有良好的速度,但是他还不能在跳远助跑和起跳中充分发挥他的速度优势。从理论上来讲,起跳速度和起跳角度(重心与起跳点连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决定运动员的跳远距离。刘易斯在起跳中的主要问题是踏跳力有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中的16名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专项移动、助跑、起跳等活动形式所表现出素质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中国男子排球培养高水平副攻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效率性的素质训练参数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男排高水平副攻运动员在各队中身材最高,与世界高水平副攻运动员身高相比差距不大(相差3.09 cm),但体重与世界男排副攻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相差9.15 kg);2)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攻时运用1步助跑次数最多,2步助跑次之,3步助跑最少。运用单脚起跳少,3步助跑次数少是助跑的主要特征;3)比赛中防守反击后撤、扣球助跑步数中,表现出后撤和助跑的1步步数大于2步步数(第5局除外),没有3步助跑的主要特征;4)拦网移动特征是向两侧移动多,主要在场地内侧移动并位起跳拦网。移动时表现出采取先转体,面向进攻方向,与扣球时的助跑起跳动作相似的移动、起跳特征;5)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起跳特征是,拦网起跳次数最多,扣球起跳次之,发球起跳次数最少;6)副攻运动员发跳飘和跳发球时表现出均采用两步助跑加起跳的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参加第9届全国运动会预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前1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4人是国际健将,11人均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其中9人专业训练在5年以上。并采用了高速摄影机拍摄了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的全部技术动作过程。1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重心变化情况分析测试的数据说明,最后四步助跑过程中总体重心下降稍大, 这可能与运动员助跑时步幅较大有关。从倒一步到起跳着地高度差上看,总体相差都不太大,在倒二步与倒一步之间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重心腾空高度是指人体起跳离地后人体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它是人体及肢体环节综合运动的结果。随着排球规则的改变和运动员身材日趋高大,重心腾空高度在排球运动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 虽然国内外学者和教练员对重心腾空高度与助跑起跳的关系问题作过一些研究和评述,但涉及排球专项运动员在助跑起跳过程中人体及肢体环节运动学特征与重心腾空高度定量关系的研究却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研究,进而指  相似文献   

9.
跳远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跳远的远度是由腾空初速度、腾起时的起飞角度和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所决定的。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来看,一般的腾空初速度是9.2—9.6米/秒,起飞角是19—24度、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为50—70厘米。而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最后一步助跑速度必须在每秒10.0—10.70米之间。这就给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它成为跳远技术中的关键。那末,如何搞好助跑与起跳结合呢?通过对国内外跳远运动员资料的综合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运动员最后六步助跑和起跳两方  相似文献   

10.
短跑运动员跳远助跑起跳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短跑运动员副项跳远教学与训练初期,解决运动员助跑起跳的不稳定、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不紧密现象,并采用建立加速节奏的办法,将短跑加速跑的动作结合起来,以期望能使跳远教学与训练更加符合短跑运动员参加副项比赛的要求。通过对20 名女子短跑运动员试验,表明短程快速助跑起跳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助跑节奏和完成空中动作,提高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视频拍摄和解析、实地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董子昂进行研究。认为,(1)其技术特点为:助跑最后2步步长稳定、步速快且保持能力强和质心不断升高;起跳过程中H0与H1较高,起跳着地时已获得向上的垂直速度,起跳时间短;起跳腿着地膝角较大,腿部肌肉弹性和超等长收缩能力出色;摆动腿摆动速度快。(2)其技术不足为:助跑速度、节奏和点位不稳定;起跳腿支撑能力差;起跳阶段速度转化率低,垂直速度慢、腾起角小和质心垂直工作距离短;过杆经济性差。(3)其失败跳次成因为:助跑速度过快超出自身可控范围;助跑节奏和助跑点位发生改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降低;摆动腿摆速降低,离地时刻折叠程度和制动高度不充分;起跳腿蹬伸幅度小,离地时髋关节和膝关节未充分伸展。对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建议:(1)助跑阶段训练中,在提高助跑速度前应先评定运动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注重助跑节奏、助跑点位及助跑稳定性;关注髋关节在助跑过程中的相对位置。(2)起跳阶段训练中,除训练运动员起跳腿支撑能力和蹬伸能力、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和高摆制动...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离地距离、腾空距离及着地距离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步长结构对助跑水平速度、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起跳效果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构成具有不合理性;倒数第二步着地距离过大,最后一步着地距离偏小。前者造成倒数第二步重心高度下降过多、最后一步减速严重、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低,后者造成起跳过程中垂直作功距离偏短、腾起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偏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中摄像测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他在握竿高度、助跑速度等方面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目前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最后阶段的节奏不够积极,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够充分,起跳点的位置相对靠前,在起跳时撑竿仍有明显弯曲,起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如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他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跳高是越过垂直障碍的跳跃项目,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几部分组成,技术较为复杂。在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已知高度的横杆,需要按相对固定助跑起点,固定的助跑步数,稳定的助跑节奏和速度,准确的起跳点,适宜的起跳角度,稳定的过杆动作来完成每一次试跳。每次试跳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运动员能否稳定和准确地发挥自己的技术,而稳定和准确地发挥技术,又取决于运动员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完成动作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教学和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四方面构成,其对专项能力的贡献依次为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专项能力结构体系通过技术、素质2个层面,4个要素来反映;建立了撑竿跳高的结构特征模型,选取模型中载荷较高的握竿高度、最后5m助跑速度、卧推、左肘角度作为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的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17.
跳远的远度取决于助跑速度、起跳速度、起跳角度和起跳后身体重心的高度。运动员要提高成绩就应该努力从这四个方面突破。快速助跑与积极有力的踏跳相结合的技术是跳运技术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张健民训练计划的安排中把此作为重点训练内容。现将他的训练小结如下: 一、情况简述: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者王清、冯树勇等人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最后10m的分段速度与成绩相关性高度显著,最后5m的助跑速度越快,则表现出来的成绩越好。赵国雄认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在所有的影响跳远成绩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它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最大,并与跳远的成绩密切相关。因此,跳远运动员在熟练掌握跳远技术的基础上,助跑速度越快,起跳能力越强,其跳远成绩就会越好。助跑与起跳的完美衔接对于找出适当的助跑距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7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男子一级水平的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较短,助跑速度相对较慢,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动作幅度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提高我国运动员跳高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与摆动腿、臂的技术动作将有利于我国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成绩和跳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现代跳远技术,可分为五个有效部分进行分析,即助跑、预备起跳、起跳、腾空和落地。 一、助跑 毫无例外,快速而有效的助跑是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必备条件,因此,助跑能力方面的训练在跳远技术的练习中应占有很大的比重。 助跑距离的长短(30—50m),要取决于运动员加速度的能力(根据运动员所具备的力量、速度)及训练条件。世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