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学科建制和一种研究范式,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一直缺乏相应的理论地基。当代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一是探索了一种绕道中国而思的方法论策略,二是提出了一种居间哲学。“之间”不是实体,不是对象,它比实体和对象更本源。因此,居间哲学的确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是,在“之间”之中、之前、之上、之外,还有一个更本源性的层面,那就是“关系”。居间哲学如要获得彻底的本源性,就必然要演化为关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发现了“关系的同一性”,从而超越了“同一/差异”“内部/外部”的逻辑悖论,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提供了真正的合法性理据。  相似文献   

2.
<正>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文学补天——读《印度古典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诗学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其任务是通过对世界各民族文论遗产的挖掘整理,比较分析,批判吸纳,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学理论。然而从我国比较诗学兴起至今已十数年,却一直是“天倾西北,地缺东南“。众所周知,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国、印度和希腊是文学大国,各自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是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和辐射,形成了西方文论,中国 (东亚)文论和印度(南亚)文论三大文艺理论体系。尽管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文论在近百年占据了中心位置,但历史并非如此,将来也不能总如此。中国比较诗学应该打破欧洲中心论,但实际状况却令人失望。研究者对西方文论趋之若骛,而对东南文论则比较淡漠。所谓比较也限于中西之间,印度文  相似文献   

4.
自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京都弘文堂书房,1925年)出版以来,中国诗歌及其理论著作,层出迭见。从诸作研究内容看,大致分六方面:诠释诗学资料,评述诗人诗作,勾勒诗歌发展,梳理诗学历史,专论诗学命题,抽绎诗学原理。这些论著,尽管学术水平互有参差,但显示了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实绩。  相似文献   

5.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周光庆著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了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下引简称《导论》)与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下引简称《研究》)这两本书。两书作者一个是研究古汉语的,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见长。他们分别从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先生的《互看的灵思》像一个精灵,带动着人们的心灵飞翔在东西方诗学与艺术的天堂。 该书第一章,作者用的是显微镜,凸显了中西诗学的本质差异。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当代学术界可谓多如牛毛,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但本书独辟蹊径,从诗学的一般的逻辑起点:内容与形式和阅读与效果两个方面出发,紧紧抓住中西方诗学最为本质的差异,追根溯源,加以精要的论述,从而显现出独特  相似文献   

8.
开拓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评《中国诗学通论》朱欣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的诗学研究,几乎和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尚书》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此后,关于诗的论述十分繁富,大多散见于历代经、史...  相似文献   

9.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在首届中国(广西兴安)国际科学纪录片学术交流大会暨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盛典召开的同时,也召开了"配音解说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群组与中国纪录片配音解说家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会面对话,谈话围绕的主题是纪录片配音解说如何与纪录片制作有机协同.然而,事与愿违,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是导演们感慨"声音是导演难控制的部分"今天的导演越来越重视配音";另一方面是配音解说艺术家疑惑"中国纪录片配音解说群体该如何更好地为纪录片配音解说服务呢?"而与会专家则发出了"双方对话低效,沟通有鸿沟"的感叹,认为"双方没有从语言艺术和节目制作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可以多角度拆分的概念,便于双方沟通理解."  相似文献   

11.
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今年是<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的第六个年头,2004年我跟刘春一起做的"会诊中国电视"算是一个开端,其间做的一系列年度对话在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今年我们又把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先生请回来,同时还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舫州先生.刘春先生身在一线,但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论性思考,徐舫州教授身为知名电视学者,但对中国电视的前沿实践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体悟.本次对话一方面要对2008年中国电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描述,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国电视2009年新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预测,期待我们的对话能够对业界和学界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素材.  相似文献   

12.
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发展自身的理论契机;另一方面,用中国的概念(而非哲学的概念)构建中国文入思想,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质问以便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掩盖在"大和谐"背景下或者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也许便是重启鲁迅和弗洛伊德之间对话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建立中西思想"比较"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访谈实录] 『出镜记者,核心不是出镜而是记者』 张志安、刘虹岑(后称张志安):《新闻调查》比较注重用记者出镜的方式来逐步揭开真相或者展现记者跟新闻当事人的"交锋".这种叙事方式具有怎样的优势? 王晓清:这个栏目是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的元素在里面,那么表现起来在形式上会有它的优势.首先,两个人坐在那里谈话,如果说这两个人能够真正地对话,感觉这种交流是非常有魅力的.其次,一次交流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追问,如果这个记者是一个合格的追问者,节目把他(她)的形象、提问的内容都用镜头表现出来,这个对话就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4.
这既是保尔森作为美国财长的履新之旅,也是一个中国通阐述对华新战略构架的定调之旅“两国之间建立一种对话机制,是两个国家之间关系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宇燕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话机制之深意9月2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美国新任财长亨利·保尔森共同宣布,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机制正式启动。对话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吴仪和保尔森分别作为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战略对话。对话机制启动后的首次会议,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北京举行。这个对话机制由布什总统首倡…  相似文献   

15.
黄震云教授新著《经学与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从中国诗学原典《诗经》、“楚辞”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切入历代诗歌的代表文体与作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现代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精神与本质特征,观点新颖,文笔俊逸,有新意。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阅读”先行的外国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庞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浩如烟海。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伴随着诗学阐释学的发展,以接受理论为代表的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深刻影响着文学教学。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主体(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与阐释的基础之上,成为我们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山。诗歌作为政治、宗教、社会、诗人心理、情感的材料而被研究,成为今天诗学研究论著中最为深入的话题。而构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质的因素──诗歌语言的研究,却经常被文学史研究者忽略,古代丰富而发达的诗歌语言研究理论也未得到及时的总结。诗学研究中的这种偏颇便常常在兴盛的文学研究中揭示着隐患难消的症结。诗语研究的繁琐、枯燥与逻辑思辨要求,可能正是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谁来反拨呢?本书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多元性诗歌研究场景出现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诗学丰富的材料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学术渊源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两学东渐之后的新国学之一。刘怀荣先生的新著《中国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把“重新认识传统和阐释传统的理论术语”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也直面两方乃至其他民族的文论”,不拒绝借鉴“外来思路”。这种以“综合创新”的态度对中国诗学的研究,体现了对近代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 广播电台采用交际(会话)的形式制作的节目通常称作《对话》广播,或对话节目。对话广播充分发挥广播特点,介绍生活常识,传播科学技术,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等,有问有答,相互启发、诱导、补充,有情有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对话广播往往把一个复杂而又深奥的问题说得浅显易懂,简单明了。所以,很受听众的欢迎。对话节目开始,听众总会听到“现在播送对话……”,结束时说“刚才播送的是对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