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型学校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师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体验人生成功情愫。人的自由是否受到充分尊重,人的潜力是否获得有效激励,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是否充分生成,人的生命是否体验到深层幸福,这是学习型学校构建的努力方向和判断标准。从生命视角出发,学校管理者应摒弃纯管理的思维方式,关注师生的生命诉求,尊重师生的生命自由,提升师生的生命幸福,从而把学习型学校构建和师生生命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个体和组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体验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本应是关注人、为了人的。教学本应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为了人的生命发展。但现实的教学恰恰忽视了人,忽视了人的生命特征,遗忘了教学本应具有的生命发展意义,教学中的人成了单纯的认知者而非完整的生命,教学过程成了单纯的认识过程而非满足生命需要、完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基于此,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体验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试图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课程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一、…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思想主张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学校发展需要文化引领,关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管理与育人的价值,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基石,成就教师在学校管理角色中的转变,应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教师在学校管理角色中,他们是否与学校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成长取向,有着共同的被尊重、被认可、被激励的过程,有着从外驱转向内驱的过程,这是能否使他们从学校改革的追随者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领导者,能否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临沂二十二中以促进人的生命完整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他们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不断优化教育要素和师生成长方式,创造了“六段式”互动教师发展新模式和“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校园里每一个人都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二十二中人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7.
李海 《四川教育》2007,(7):15-15
学校个性最集中地体现在所培养出的人的个性。我校的文化传统是一切教育活动皆指向人、影响人、发展人,并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愉快体验和感受,“幸福的事业、快乐的童年、成功的体验、自信的成长”是学校师生及家长对愉快教育的理解、选择、追求和实践。愉快教育的价值追求中,基点在人,在于参与教育过程中多种主体对教育价值倾向的认同,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那么,作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如何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本文就尝试着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9.
体验教学及其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本应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为了人的生命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恰恰忽视了人.忽视了人的生命特征.遗忘了教学本应具有的生命发展意义.教学中的人成了单纯的认知者而非完整的生命体。“体验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在体验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满足生命需要、完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体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但由于认识不到位,体验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一个生命场,是学生学习、生活、体验、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一个生命场的意义在于努力创建和谐、进取、充满人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体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那么,作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如何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本文就尝试着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学校教学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不断地生成着.教育生命化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期待,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是师生实现价值的一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价值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以生命的眼光观察与体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人""知识""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信息,学校教育也应当承担起生命的责任,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视域中的学校教育应实现从崇尚"占有"到引导主动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唤醒生命自觉,从"制器"到培育完整生命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4.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构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智慧成长”。笔者以为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一种精神的铸造,一种对师生当下生活的引领,一种润泽生命的智慧。它应当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共同合作起来共同成长的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胡才龙 《现代教学》2009,(12):12-13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文化引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的 基础之上.必须使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起到“文而化人”、滋养生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正>生命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成长是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从生命角度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生存发展意识并且有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幼稚和错误形成与学校的期望之间的矛盾,需要学校的宽容,学校要用真爱唤醒师生的良知,使师生摆脱无知和浅薄走向成熟和完美。学校对师生生命成长的介入,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命质量、终身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只有拥有卓越品质的教育才有卓  相似文献   

18.
非连续性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顿悟的、非连续的,“遭遇”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遭遇”给学生并非总是消极影响,也会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对“遭遇”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对学生产生转折性意义的“关节点”,善于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精神家园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这一家园,人的生活就有了航向和目标。童年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像一株蓬勃成长的树需要营养的土壤,童年的道德成长需要精神的家园。学校德育就是要为学生建构精神成长的家园,学生对道德的生命体验与内化并自觉地实践才是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课改的活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课堂中鲜活生命体验的不断追求,追求永不停滞的生命体验是教师课改和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尝试进行校本研究,以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使其投入课改,在尝试课改和开展校本的研究中,体验生命的活力,实现教学相长,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那么在具体学校管理中应该做哪些工作,才能使教师进入这种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呢?追问一:为什么教师课改和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不高?在抱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这样一个目的推进课改时,发现教师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