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程洁  张莉 《新闻大学》2002,(3):76-8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经过精心筹备,于2002年5月21日至6月3日在上海举办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届电视学术节”。这次电视学术节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苏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等诸多业界单位大力支持,他们或是作为主办单位参加,或是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单位的一批著名电视人纷纷拨冗与会。数十所高校电视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电视学术节。这次以电视学术研讨为中心的大型活动,对当前电视界关心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国电视纪录片”两大主题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电视新闻杂志打破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融合电视与杂志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了电视新闻杂志化这一全新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诞生于美国,发展至今已日臻成熟。从分析美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编排方式入手,揭示其给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启示,对拥有巨大受众市场规模的中国电视新闻制作业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一、引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分散了电视媒介的受众数量,为把电视观众重新聚拢到电视机旁,电视从业人员必  相似文献   

3.
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关于《南京零距离》的谈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5.
周树臣 《今传媒》2011,(11):66-67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诞生。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经历了高收视、高关注后,也出现了弊端和不足。近年来,中国的电视栏目发展异常迅猛,各种新的节目形态层出不穷。电视栏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在内容和编排上大下功夫,从而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从1958年5月1日至今,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都会告诉我们,新闻是以“真实”为核心的。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在许多包括新闻杂志类节目在形式上越来越“戏剧化”,采用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化”的手法。作为信息传播的形态之一,电视的艺术化倾向是否改变了新闻的真实?本文试图通过电视新闻杂志部分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析,理性解读新闻“艺术化”与真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1 1月1 6日,“国际竞争环境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中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德国科隆大学广播电视经济研究院合作研究项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拓宽电视市场———中国的代价与收益”)的组成部分,由项目负责人郭镇之研究员主持。来自广电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国内主流媒体和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一线人员,以及中德两方的研究学者2 0余人参加了研讨。1 1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精彩的见解,讨论十分热烈。由于与会者背景的多元特点,研讨会呈现出鲜明的互动特征,不同的研究视角和…  相似文献   

9.
杨芳  谈戈 《新闻知识》2006,(7):63-65
在新闻类节目快速发展演化的电视行业,电视主持人已经成为一支人数急剧膨胀的特殊队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信息需求更为多元,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更加挑剔。与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相对应,作为电视节目终端环节的优秀电视新闻访谈类主持人,却日益成为电视新闻主持界的稀缺性资源。某门户网站做过关于“花瓶职业”的网络评选,电视主持人以极高的得票位居第二(这里所说的“花瓶职业”是指对外在条件要求较高的职业)。在“美女和性感”被冠之以“…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类节目是我国电视传媒重要的一部分,它已经渐渐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我们能够及时的、详细的掌握世界变化的第一手资讯。电视新闻类节目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引路蜂",时刻指引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与社会。电视新闻主持人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直接担当传播者的角色,加强主持人的管理特别是品牌主持人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对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品牌主持人管理的必要性、目前的现状以及采取的对策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此不断地塑造出更多的优秀的品牌主持人,促进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乃至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穆冰 《视听界》2000,(1):4-8
目前,电视新闻类节目与观众之间,尤其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之后的中国电视类新闻节目与要求不断提高的中国电视观众之间,仍然存在着足以让双方都感到疏远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也决定了我们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与党和政府提出的“做群众喜闻乐见的知心朋友”的要求之间还有不少路要走。因此,“与观众更加接近”的呼声比以往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2.
王启祥 《新闻传播》2006,(10):23-26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乃至自由表达的程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夏丽丽  罗青 《现代传播》2004,(1):102-103
2 0 0 3年 11月 16日 ,“国际竞争环境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中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德国科隆大学广播电视经济研究院合作研究项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拓宽电视市场———中国的代价与收益”)的组成部分 ,由项目负责  相似文献   

14.
“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一个栏目盘活整个频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炀 《现代传播》2003,(2):64-6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2003,(2):5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的社会关怀——略说《南京零距离》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反思传统 回归本质——《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子 《现代传播》2003,(2):57-60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崛起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现状和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刘景琦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广播电视学会、中央电视台、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台联合发起,上海电视台组织实施的“崛起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学...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的中后期,直接冠以慈善名称的慈善组织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电视台诞生出慈善类型电视节目,如慈善晚会、慈善捐助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电视专题等,积极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电视慈善类节目在中国已有7个年头,电视慈善类节目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起到了非常好的反哺作用。但就目前电视慈善类节目的现状来说,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瓶颈,需要电视工作者思考。本文试图从电视慈善类节目最初发迹的动因和其特点分析,就此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