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冰 《山东体育科技》2003,25(3):29-30,44
目的 :分析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把 4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运动治疗组与对照组 ,早期运动治疗组 2 0例 ,在发病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病情稳定后的 7天左右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治疗 ;对照组 2 0例 ,在发病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病情稳定后的 2 0天左右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治疗。瘫痪肢体的肌力检查按LovettⅥ级分类法〔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 ,瘫痪肢体肌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且早期运动治疗组肌力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作用 ,早期运动疗法是提高患者肌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肢体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ADL)的应用.方法:将57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前瞻性随机分成治疗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运动疗法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自我随意锻炼,三组同时接受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自身纵向比较采用重复性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组间横向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治疗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各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均显著(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较常规康复训练和自我随意锻炼均显著,对脑卒中恢复期的肢体瘫痪治疗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黄兴  吴昊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367-369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将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入组时、病程3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通过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ADL能力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得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振动训练结合运动提高脑卒中轻瘫患者上肢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B组和C组分别单纯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D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每组10人。各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前后进行腕、肘屈伸肌力和肩外展肌力测试。结果四组患者上肢肌力均提高。其中,A组肌力提高最明显;B组和C组增加幅度相当;D组虽有提高,但与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振动训练结合运动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悬吊运动治疗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疼痛及肌力测试结果,探讨对慢性腰痛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及核心区力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试者治疗后躯干屈伸及左右旋转肌群工作能力显著增强,最大肌力增加不显著;屈伸肌力比更协调,屈肌力量增加较伸肌更明显;左右侧肌力更平均,弱侧肌力增加较强侧更明显;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四周8次的悬吊运动治疗能显著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增强躯干核心区肌肉工作能力,改善屈伸、左右旋转肌力比,从而改善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训练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4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健、患侧平衡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照组健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A2-A6轴的稳定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各项稳定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侧稳定指数中前、后轴的稳定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侧的各项稳定指数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可以提高患者对关节位置的控制及运动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7.
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四大特点[1].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运动疗法,探究运动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老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运动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鞍山市长大医院康复科30例发病4-12周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后疗效对照,采用FMA运动功能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比较老年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达到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位髌腱腱围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水中运动.互作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更适合膑腱腱围炎患者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法,探讨高血压患者运动后的疗效。结果发现,实施定量的自行车运动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运动能力得到改善;该运动疗法对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Mn—SOD是抵御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关键性屏障,为延缓运动性疲劳及预防运动性损伤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学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Mn—SOD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急性和慢性运动对抗氧化酶Mn—SOD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更好地认识Mn—SOD在不同运动方式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运动损伤无论是对专业运动员来说,还是对一些业余运动爱好者来说,对身体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伤害,在运动损伤康复中,一般更加倾向于正向运动的锻炼,往往忽视逆向运动。就天地有阴阳之分,运动也有正向运动和逆向运动之分。为了身体各个部分肌理的协调,以及运动损伤后的完美康复,逆向运动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谢东北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5):16-18,20
骨折疏松影响已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数以百万的人口受其影响。解决骨折疏松最好的方法是预防,而运动则是最好的预防手段。本文综述了运动抗骨折疏松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生物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14.
长期规律的体育运动均可有效地改善其不良的脂质结构,并能延缓因增龄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降低。目前WHO已将体育运动过少列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运动训练对血脂水平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旨在阐明耐力运动和抗阻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体育锻炼的习惯对运动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学生锻炼习惯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学生个体、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种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主动健康为导向,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健康关口前移到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控,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是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与任务。国家运动处方库建设是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在借鉴学习国外运动处方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运动处方内容系统、运动处方师培训系统、运动处方应用系统的构建,通过健康人群、疾病风险人群、慢性疾病人群、功能受损人群、发展性障碍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运动处方推广应用路径的选择,将我国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向着科学、严谨、规范、深入推进,让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并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运动处方惠及我国亿万民众,为增强国民体质、增进国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做出应有贡献,为世界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中国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Underfat individuals have been neglected as a malnourished population in terms of redox homeostasi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ody composition on redox homeostasis at rest and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Underfat, lean and overfat women,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nd were subjected to an acute session of eccentric exercise. With regard to muscle function and damage, a significant group × time interaction was found for range of motion (P < .01), isometric peak torque at 90° (P < .01),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P < .01) and creatine kinase (P < .05), with the lean group generally exhibiting faster recovery compared to the underfat and overfat groups. With regard to redox homeostasis, a significant group × time interaction was found for F2-isoprostanes, protein carbonyls and glutathione (P < .01 for all biomarkers), with the underfat and overfat groups exhibiting increased resting oxidative stress levels and lower exercise-induced reactive species production . In conclusively, our data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normal body composition for redox homeostasis, since underfat and overfat women demonstrate a similar pattern of redox disturbances both at rest and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相似文献   

1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营养素家族中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可塑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其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刺激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中表达有影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方式运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进行论述甘油与运动能力的关系,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一些相关书籍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主要从甘油的代谢和甘油的理化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首先甘油在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可维持血糖浓度、完全氧化能够释放能量、糖酵解作用生成乳酸,乳酸又进一步代谢,这些代谢过程为运动过程提供了能量并列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服用甘油产生多水使体内保持比仅靠饮水形成更多的水分,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体内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并保持体温不至过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thletic ident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n individual identifies with being an athlete. Strong “running” role identity may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restrictive dieting behaviours, potentially placing such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eating disorder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differences in eating and exercise behaviours/attitudes and athletic identity in obligatory versus non-obligatory runners.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battery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Obligatory Exercise Questionnaire (OEQ), and Athletic Identity Measurement Scale (AIMS). OEQ scores ≥50 were indicative of obligatory exercise. The non-obligatory runners (n = 82) and obligatory runners (n = 91) were compared on the various measures. Obligatory runner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02) on all of the eating attitudes/disorder measures, and the AIMS (P ≤ 0.006). Scores on the AIMS were correlated with all disordered eating measures (P < 0.05). Exercising to maintain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running rol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eating and train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