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萍 《教育探索》2007,(6):9-10
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与收益预期失衡,责任混淆,缺少独立有效的监督以及各方利益的冲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对策是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方案,健全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整合和兼顾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致剖析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制度创新,本研究认为该模式有效地明确了政府、高校、银行及被资助学生分别承担的责任、利益与风险,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在深入探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困难和"河南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银行、大学生和高校是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基于其角色扮演表现出不同的张力,以此生发的行为影响着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进和发展。调整利益、风险,明晰责任分担,使其达到共赢,是促进助学贷款政策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救助手段之一。由于政策方案规划不科学、政策主体利益追求不同、政策主体沟通缺乏、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和权威资源缺乏等原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梗阻现象,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效果不佳。为了消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政府应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定助学贷款法,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加强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助学贷款是公平、公正、成本分担,以及人力资本等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物。自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公共利益,是认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个新视角。以此视角分析,公共利益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出发点,政府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理应为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承担责任,并有必要明确自身及参与各方的职责,采取财政、立法以及社会保障的方式,保障国家助学贷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金融理论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措施的对比,指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风险分担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对1999-2004年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的回顾和分析,认为其存在两方面的制度缺陷。并进一步提出要使助学贷款政策得以长远和良性发展,政策制定者必须重视风险分担中各方的利益(国家、银行、高校、学生家庭),协调各方利益,并明确各自权责。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发起并引导,由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四方共同建立的一种公共治理结构。在建构国家助学贷款公共需求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在政策变迁中不断被调整,其目的在于寻找到一种临界点,使得各方在合理获利的基础上都承担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是一种基于利益和需求以确定有关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并从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出发评价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该公共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立场和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充分表达各方意见,权衡各方利益的一种方法。依此视角,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质是由中央政府提出并引导。由中央政府、商业银行、普通高校和经济困难学生四方共建的一种“共同治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四方在合理获得利益的基础上都承担一定的风险,要在明确自己的权力、利益和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博弈,达到一种“共赢”局面,从根本上保证该政策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9.
从全球范围来看,学生贷款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就我国而言,政府支持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有其深层次的理论根源,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人力资本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收益外溢、公共财政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政府的公共性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四个方面.探究政府干预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点,对于引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践的有效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银行要求高等学校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而学校不愿承担的问题。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几个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学生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界定不清晰所致。从高等学校的功能和权利义务对等两个角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廓清高等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范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