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阅新教材《苏武传》,发现其中有不少注释似可商榷,现提出一些肤浅的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广大读者。一、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文注:年青时,因为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任,指他父亲的职位。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养子弟一人做郎官。任,这里不是“指他父亲的职位”。释“任用”也不妥。任,当释为“保任”。因推荐者负有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孝文即位,盎兄任盎为郎中。”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哀帝时以父任为郎。”李贤注:“任,保任也。”又,“保养子弟一人做郎官”句,“保养”二字使用不当,宜改为“保举”。《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同母兄弟)若(赤子、幼儿)一人为郎。”(《文献通考》323页括号内文字系作者注)此“任”字乃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3.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4.
《祭十二郎》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有:“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书下注解把“便”解释为“敏捷”,“便言”解释为“很会说话”,“便”字注为bian。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便”有两种读音:读bian时有“方便、便利、简便、就、  相似文献   

7.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把“阙”解释为“侵损、削减”,“阙”字注为“jué”。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阙”有三种读音:读què时有“宫殿、豁口、损害”等意。读quē时同“缺”,有“缺点、空缺”等意,引申为“时间相隔很久”,如《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读jué时为“挖掘”之意,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从“阙”的这几个义项来看,文句中的“阙”应注为què。  相似文献   

8.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9.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10.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1.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12.
古时最高级的考试——“高考”,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京城隆重举行。据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背诵《论语》:11705字;《萧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0845字;合计:407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相似文献   

13.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一、“闲”而早睡。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相似文献   

14.
清季官僚董恂在国运衰微的大势中无显赫“政绩”可言 ,却在文学领域作出了可观实绩。其任三口通商大臣 ,总理署治事期间 ,曾因亲手翻译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 ,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 )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值得书写一笔。  相似文献   

15.
《史记·外戚世家》云:"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司马贞《索隐》谓:"按:大任……《毛诗》云‘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张文虎、顾颉刚、赵生群等或认为此"毛诗"之"诗"乃"传"之伪,或认为"诗"下脱"传"字,当作"毛诗传"。而事实上以"毛诗"指称《毛传》《毛序》乃至《郑笺》等诠释《毛诗》的著作,是唐人称《毛诗》之惯例。这即是说,就唐人称"毛诗"用例言,此处《索隐》之"毛诗"一词不存在伪字或脱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17.
叶宪祖于天启六年(1626)迁工部主事后,旋即升为该部郎中,晋升时限当在天启六年十月到七年八月之间。黄宗羲《改葬墓志铭》和《明史》的相关记载均不误,只是因为其中省略了一段事实过程。宪祖起复年份在崇祯元年,而他任南京刑部之职则应在崇祯三年(1630),且所任为刑部主事一职,而非“部郎”或“侍郎”。《明诗综》等对之未加考究,以致以讹传讹。应当结合《四艳记》的结构形式,以“南曲十一折(出)”的标准来确定其剧类。该剧内部结构明显呈现“块状”。将《四艳记》定为杂剧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20.
一代唯美大师谷崎润一郎一生塑造了很多“美”的角色。《细雪》是谷崎润一郎在写作理念上回归到日本传统美之后的代表作,我们经常称之为谷崎润一郎的巅峰之作。无数学者在这部作品中寻找日本“传统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