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和知识,是人生问题的哲学化或哲学的人生化.作为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人生观,它运用一般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有关人生的科学知识,解释人生的实存,阐明人生的意义.指出人生的道路以及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展示人生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2.
知止的智慧     
人在世间行走,常以"知足者长乐"来维持一颗平常的心,自以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待看到李叔同的一幅字"知止",不禁赧颜。乃知"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不仅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不止则宜招损。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做人、做官也一样,只有"知止",行止得当,方能业有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觉解”入手,推出人生意义在于“觉解”,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学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并指出天地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境界。但是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是现代中国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评价大都是否定性的.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评价.作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生和道德的实质,比较合理地反映了人生境界由下而上,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逻辑进程.因此,它是一种值得基本上肯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道德状况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依据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层次,为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人生境界。所谓人生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情操水平,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境界是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生境界是人生历程的动力源泉;人生境界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坚实基础。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期望达到的教学境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们指出的一种教学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相通的,教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成为"善学者",当学生确实在学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教师即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彼时不仅"师逸",而且可收"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通过对境界一词的范畴进行借用,来将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构建,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从本体论到人生论,由觉解作为枢纽,构建起了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中对人与自然界的生态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境界上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归为自然境界,人与价值归为功利境界。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宇宙人生对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构成人的境界,这便是冯友兰先生对境界一词的内涵界定。  相似文献   

14.
适当的妙处     
人在世间行走,常以"知足者长乐"来维持一颗平常的心,自以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待看到李叔同的一幅字"知止",不禁赧颜。乃知"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相似文献   

15.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蔡永平 《考试周刊》2010,(45):195-196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应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学生自己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苏格拉底的"善",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尼采的"精神三变",中西方历史上存在着各种人生境界学说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各自划分人生境界的标准及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19.
诗歌艺术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教学,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通过艺术的审美,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方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和为贵,和为美,和为中,和为善,和为谐,追求“和”的境界是人生的极致.我们“以‘和’为魂求发展”,正是追求“和”境界,打造“和”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同心协力,孜孜以求,培养具有全局意识、发展素养、仁爱德性、宽容情怀的现代小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